廣州市花,還是木棉麼?

時間:2011-04-13 14:33   來源:羊城晚報

  昨日《新快報》在頭版刊登“尋找羊城市花”、“徵集木棉花海照片”的啟事,勾起新老廣州人不少感慨。“木棉在哪里”這個讓人尷尬又心痛的提問,直指木棉花在廣州街頭難覓芳蹤、更難成景觀的現實。以至于有專門尋花的老外打趣地問:“廣州市花,還是木棉麼?”

  加之這兩日微博上瘋狂轉發的一張攝于南海桂城海三路與桂瀾路交界段“木棉一條街”的怒放勝景,更是讓不少廣州人艷羨不已。有網友評說“廣州的市花在南海盛放,搶曬廣州的風頭啦!”也有廣州網友籌劃著趕去一睹芳容,急問:“木棉還開著嗎?廣佛地鐵通到那里嗎?”

  春意盎然的廣州竟獨缺賞木棉花的好去處,這股波及老廣州、後生仔乃至洋街坊的焦慮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件好事,它讓我們看到新老中外的廣州人對廣州這座城市的感情和文化認同,也說明木棉花作為廣州的一個文化符號,其包裝推廣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為文化符號的木棉花,它是廣州2010年亞殘運會的吉祥物,是很多企業的標志或徽章,是政府網站上的標志性圖標……但讓人遺憾的是,政府部門在積極賦予木棉這樣或那樣的符號意義時,現實中種植的木棉樹卻越來越少了。這也無怪乎一路循著木棉標志來廣州尋木棉景觀的遊客只能抱憾離去了。

  據今年2月廣州兩會期間民進廣州市委員會遞交的一份提案稱,廣州近200條道路(主次幹道)30多萬株路樹中,喬木品種有近100種,而木棉在行道樹中僅佔行道樹的0.7%左右,且全市沒有適宜觀賞、形成氛圍的成片種植區域。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在解釋木棉稀少的原因時說,木棉花因花落砸人、飄絮過敏、遮陰不佳等原因遭到部分行人投訴,所以近幾年園林部門在選擇行道樹種類時,已用其他樹種代替了木棉。木棉不會說話替自己辯解,只因遭人投訴就被棄之不用,哪怕頂著市花的頭銜,這真讓人唏噓不已。

  試問,廣州曾有人因私摘路邊芒果而摔傷的事,是否芒果樹也要因此被移出綠化樹的清單?還有大王椰樹遮陰效果更差,是否也該一並廢棄不種了?至于飄絮過敏,過敏體質的人應該不獨獨對木棉過敏吧?

  木棉自1982年經70多萬廣州人票選成為廣州市花以來,被抽象成一種文化符號,賦予了諸多美好的象徵意義。說木棉是廣州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恐怕沒有人會否認,但它會不會最終淪為一個紙面上的符號而已,從現狀來看,還真不讓人樂觀。木棉種植得越來越少,非尋常所易見,文化符號找不到實物依托,這叫怎麼一回事?

  正如今年兩會期間民進廣州市委員會的提案中所建議的,木棉花的種植必須提到政府部門的議事日程上來了。無論是打造木棉景觀路,還是木棉主題公園,抑或舉辦木棉旅遊節,公眾對木棉的深厚感情需要有實實在在的木棉樹來寄托,否則,木棉符號的過度使用只能激起更多公眾尋不見木棉的失落感。

  羊城廣州的這個春天,因一朵木棉花,我們見證了廣州人對這座城市的認同。但願下一個春天,有更多的木棉,盛開在廣州的春天里。(柳絮)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