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是你跑得比春晚更快了

2017年01月26日 18:15:29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中青網評

  作者:鄧海建

  “三百六十日雲終,故鄉還與異鄉同。”雖近鄉情怯,終思歸情濃。

  對於天南海北的中國人來説,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民俗日子。2016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傳統民俗文化,再次成為朋友圈的熱詞。在今時今日的中國春節,央視春晚恐怕算得上新民俗之一。1983年,適應改革開放和文化領域呈現的活躍氛圍,以及國人思想解放、振奮激揚的心理態勢,中央電視臺推出了後來證明是一個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綜藝晚會——春節聯歡晚會。

  時序更疊,歲月流轉。春晚三十四年是一部多彩畫卷。從《鄉戀》到《宇宙牌香煙》,從《十五的月亮》到《冬天裏的一把火》,從《千手觀音》到《時間去哪兒了》,從一號演播廳到四個分會場……30多年過去,如同改革開放之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一樣,央視春晚也在某種意義上變局著中國現代文化與春節習俗的浩蕩流變。

  春晚當然在奔跑向前。作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大餐,掌廚的也好、炒菜的也罷,但凡犧牲闔家團聚時間而操心在晚會臺前幕後的,誰也不希望“明月照溝渠”。每一年,每一屆,春晚雖偶有遺憾,卻次次走心。僅以即將到來的2017年春晚為例——春晚創辦34年來,極少有少數民族的喜劇小品亮相春晚舞臺。而2017年春晚,來自新疆維吾爾民族的演員將集體表演一個反映新疆漢族兄弟修建民生工程的民族團結的喜劇小品。還有一個節目匯聚了80個全國、全世界武術冠軍的集體武術表演,長拳、刀槍,一招一式,整齊劃一。推新人、出精品,甚至連2017雞年春晚舞臺的美術創意,亦來自於“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傳統祥雲圖案。林林總總,樁樁件件,細節處見心思,舞臺上見真章。

  往大處説,央視春晚確實是窺探中國文藝創作水準與質地的一個窗口;往小處説,央視春晚也已成為陪伴中國4億多家庭辭舊迎新的一個老夥伴。

  不過,年年春晚年年盼,盼來春晚年年“嫌”。在中國的春節裏,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2017年央視春晚總導演楊東升在面對“吐槽”提問時也直言,“吐槽是很自然的,但希望不要被罵的太厲害。”看待吐槽春晚這個現象,顯然不能太較真、或者流於表面。一則,所謂眾口難調。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品類繁多,文藝口味更是龐雜。指望一台晚會滿足13億多人的精神味蕾,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越是收視收聽率高的文化産品,越是容易毀譽參半,這在傳播學規律上並不是壞事。真正可怕的,是一台晚會砸下去,一朵浪花也濺不起來。二則,中國人的文化生活版圖,與30多年前已有天壤之別。審美變了、情趣變了、可選擇的文化産品變了,指望全國人民乖乖守著一台晚會看到底,自然不切實際。在報紙關張、電臺蕭瑟的年代,要看到新媒體與融媒體的崛起,更要看到APP與IPTV等載體與形式的分流。春晚還是那個春晚,舞臺再大,創作規律的疆域就那麼大。但是,中國人的眼界已經不是當年的眼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消費生態更是在“網際網路+”等的加持下越來越沒有邊界可言。這個時候,看不到央視春晚在內容與形式上的進步而吐槽春晚突破不了觀眾的想像力,若當真責之以罰,誰來接棒、誰敢接棒?

  中國人吐槽春晚,就像學生“罵”自己的母校一樣。愛之深,責之切。一方面,正因為我們希望看到更好的春晚,才借助吐槽等形式,表達著對缺憾與不足的小憤然;另一方面,吐槽本身創造了闔家團聚的議題,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春晚成為其樂融融的話題,拉近親情,也讓年味兒更濃。

  當春晚花絮繼續霸佔文藝版各色頭條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清楚:春晚還是春晚,它在變化,它在向前,只是,我們跑得更快了、春晚的功能轉身了。至於吐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至於全民吐槽春晚熱,就當是熱鬧喜慶的新民俗罷了。(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責任編輯:朱煉]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