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會實踐活動沒法上課、有事兒來不及去上課、體育跑不完800米……只要指出上課要求,在QQ群裏説一聲,就有人主動替課完成學分,一節課收費一二十元。9月開學後,涵蓋山東泰安多所高校的替課群擴展到19個,多所高校大學生群體中,替課已形成比較成熟的産業鏈。(10月8日澎湃新聞網)
一面是高校老師窮盡洪荒之力用諸如指紋簽到、人臉識別、APP答題等方式將學生拉回課堂,一面卻是學生用捉迷藏般的手段與老師的點到形式進行直接抗衡。兩相博弈中,既催生了老師“點到”形式的花樣創新,也直接促使了學生蹺課“技巧”的翻版升級。而就在二者相互較量拉鋸的過程中,替課産業也隨之找到了滋生的土壤並遊走在大學校園。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透過它,我們不但可以窺見高校教育背後的眾生世相,亦能透過這一切面咂摸高校學生的學習面容,更可以由表及裏地去追溯當下高校教育的諸多弊病究竟出現在何方。
從學生層面看,他們通過替課這一方式來換取老師上課的檢查,似乎是規避風險的不錯手段,但就本質而言,它仍逃不過自身角色錯位的嚴肅追問。因為在校學生最重要的任務仍然是學習,故其在校期間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是為這一中心服務的,而不是顧此失彼地去忙一些和學習無關的事。有人或許會反駁説,找人替課從而為考研騰出時間又何錯之有,這樣的反駁看起來振振有詞,但關鍵的問題是,上課真的和考研會發生衝突嗎?它們之間真的就只有一個生存空間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如此種種,其實也正好折射出了當下高校學生對學業的輕浮態度已經糟糕到了何種地步。於此而言,我們對高校教育的反思,也更應該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學生這一主體中,如果我們總是指責一些老師“不務正業”,批判他們“重科研輕教學”,而不去審視大學生的學習態度,這樣的反思便只會將高校教育引向更為尷尬的境地,並給社會樹立起諸多不良的示範。
在此之外,另外一個現實也頗值得玩味。新聞提到,替課基本上存在於公共課中,而專業課卻少之又少。這可能由兩個因素造成:其一,在一些學生看來,專業課要比公共課重要,專業課講授的知識更符合自己的學業規劃;其二,專業課與公共課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還是考核方式上都有本質不同,這也在客觀上導致很多學生都不敢對專業課掉以輕心,以致于替課産業鏈也只能在公共課領域裏縱橫馳騁。
這其實也是從反向的角度對高校教育在進行另類提醒。因為較之於學生拙劣的替課戰術,高校的公共課該如何吸引更多的學生走進課堂、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平衡公共課與專業課之間的巨大認知差,其實才更為迫切與重要。但遺憾的是,許多高校都沒能意識到這一問題,而是以放任自流的姿態任由公共課被曲解、被應付。
一個替課産業鏈,照出教育紛繁眾生相。對此,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不管是高校還是社會各方,都應該在這一現象中有所反思,並在反思中重新定位自己,而不是在一番圍觀中消解了這一現象的嚴肅意義,掏空了它對我們的警醒價值。
(未來網評論員 張劍)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