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行了全面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從“扶貧攻堅戰”到“脫貧攻堅戰”,不僅僅是從過程向結果的飛躍,更體現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
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必須有歷史緊迫感,一天也不能耽誤,一刻也不能懈怠。六盤水市至今仍有50.99萬貧困人口,未來5年每年要減貧10萬人以上。數字的背後,是沉甸甸的責任。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越是時間緊、任務重,越是需要先找準問題。只有找準“窮根”,才能開好“藥方”,靶向治療。我們深入推進找問題、找差距、找目標、找路徑“四找”活動,在這個過程轉机觀念、轉路徑、轉作風,把信心樹起來、志氣立起來、責任擔起來。
“窮根”在哪?關鍵在於農村資源、資金、農民分散,形不成産業和規模;在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雙層經營體制“分”得不足、“統”得不夠。
“藥方”是什麼?是改革。
改革,要把中央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精確配置各類生産要素和資源,而不能簡單地搞“拉郎配”。六盤水市採取定人頭看責任、定地頭看産業、定龍頭看就業、定戶頭看保障、定年頭看成效“五定五看”模式,明確“黨委主體、政府主抓、幹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責任體系,對標對表、挂圖作戰,防止被平均數掩蓋真問題。
改革,要把脫貧需求和發展空間放在一起考慮,用可持續的發展來解決貧困問題,決不能“有想法、沒辦法”“忠心耿耿、不知咋整”。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的要求,開展了農村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把城鄉各種資源要素整合到産業平臺上來,走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山地特色農業産業路。我們整合了35萬餘畝集體土地、近50萬畝農民承包地入股經營主體,整合財政資金4.4億元,撬動村級集體資金9932萬元、農民分散資金1.72億元、社會資金24.06億元,建成37個農業園區,培育185個企業、275個合作社、26個家庭農場,使12.8萬戶44.3萬農民變為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的股東,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帶動22萬貧困群眾脫貧。
“三變”改革從根本上祛除了資源、資金、農民“三分散”這一阻礙脫貧的頑癥,推動了農村經濟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促進了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産聯業”“聯股聯心”,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脫貧之路。在瞄準同一個目標的基礎上,我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參與,統籌推進“十項精準扶貧行動”,構建出“大扶貧”格局。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一步一個腳印,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位,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能全面建成高品質的小康社會,讓所有地區、每一個貧困群眾都不掉隊。(李再勇)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