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就是校長,董事長就是董事長,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當然沒大問題,但校長、董事長卻可能還有副部長或廳局長一類的行政級別。在我們這裡,這種情形已很有些歷史,但外人一般還是看不懂,認為校長、董事長就只能是校長、董事長,而不能是部長、廳局長。
在回答如何看待《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於事業單位改革時,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峰説,改革要求進一步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理順政府和事業單位關係,推進事業單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行政級別。據此,去行政化當是高校改革的方向之一,未來的校長也不再是個“官”了。
5年前,有專家就説我國重點大學校級領導一般有10~15名,處級幹部一般在300人以上,但有的高校副處級以上幹部實際達500多人。所以,人們所謂“校級領導一走廊,處級幹部一禮堂,科級幹部一操場”,聽上去不免誇飾,卻絕非捕風捉影。呼籲高校去行政化也不是一天兩天,5年過去了,如今大學裏的“官”是多了還是少了呢?
我國是個官本位色彩依然濃厚的國家,不但高校及其領導有行政級別,其他事業單位及其領導也有行政級別,連國有企業及其領導、社會組織及其領導也有行政級別。所以説,拿高校來舉例説事或無不可,眼睛若只盯著高校去行政化卻顯失公平。包括高校在內的事業單位要去行政化,國有企業和社會組織也應同步去行政化。
泛行政化的危害不必細説,只要看看如今高校是當處長吃香還是做教授吃香就約略可知。事業單位等組織去行政化,關鍵是政事要分開,無遠弗屆的行政權力要積極退出並謹守邊界。倘若政府熱衷於對事業單位等組織實行行政化管理,則事業單位等組織的內部管理也將呈現行政化傾向。要洗去校長、會長、董事長臉上厚厚的官僚脂粉,讓這些角色及其所在組織回復本來的面目。
逐步取消自然不是立刻取消。不宣佈立刻取消,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總要有一個消化、銜接、轉換的過程。但逐步取消也須有辦法、有步驟、有分水嶺,讓人們看到階段性成果。如果媒體發佈某某被任命某高校領導的消息,姓名後面不再拖著一個大約只有中國人才懂的、標明該領導行政級別的括弧,或可説已走在逐步取消的路上。當然,括弧不僅是門面上沒有,實際上也要沒有。(滕朝陽)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