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不要放大官員錄製現場的"發飆"

2011年03月22日 14:28:00  來源:
字號:    

近日,一段南昌電視臺《文明行風熱線》“315特別節目”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視頻中,兩位嘉賓南昌市衛生局一位女副調研員和一位律師在錄製現場展開“舌戰”,女副調研員因不同意律師“指其沒管好醫托”的觀點,面對質疑當場發飆,表示“節目要暫停,已經變了味”。視頻上傳後引發網友圍觀,“發飆”的女官員成為眾矢之的。(紅網3月20日)

這段視頻和這個女官員,看來又要被一些網友和媒體當作官員惡對輿論監督與雷人雷語的典型了。我認為,現實中不乏對輿論監督很不友好的官員,但這起衝突可能未必就是。輿論不能帶著先入為主的觀點和對官員的偏見去看待這種節目錄製中的衝突,不要放大官員“發飆”。

首先,我覺得上述欄目讓這樣的視頻流傳到網上,就很不厚道。媒體猜測是“電視臺內部人員發到網上”,從該媒體接受採訪時的曖昧態度來看,很可能是借此炒作和推廣該節目。無論如何,邀請嘉賓到電視臺做節目,應盡可能地保護嘉賓,尊重其觀點並讓它得到完整表達,尊重其“節目暫停”的意願,而不能在“誘導”嘉賓失態後,又這樣將嘉賓不願示人的形象、註定會招來網路口水的視頻傳到網上,使嘉賓陷入輿論狂毆中。而媒體從炒作中吸引到足夠的眼球,既推廣了節目又提升了名氣。

這種有違職業倫理的行為,既惡化了輿論傳播生態,也降低了媒體公信力。如今不少名人和專家都因此而對電視媒體充滿排斥。某電視臺一位主持人朋友講過他採訪某專家的一個經歷:敲專家屋門,裏面問:“誰?”他説:“電視臺的。”門開了,人家露了半張臉説:“剛才來過報社記者,我連門都沒開就説‘滾’!現在想想,是有點失禮。好在你來了,我必須開門再對你講:……滾蛋!”説完,門就“砰”地撞上了。屋裏意猶未盡:“電視更會胡扯,給他加個蛋!”

今年兩會期間,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政協常委李君如接受採訪時談仇官現象,説如果百姓不問青紅皂白,都來仇官,一來不大公平,官中也有不少好官,不應該仇。二來社會滋生仇恨情緒,蔓延開來,不是好事,最終還是百姓遭殃。結果某報報道,説“李君如説,仇官結果是百姓遭殃”,使李君如成為眾矢之的。李搖頭嘆息,不再辯解。李君如所以不辯解,是知道在這種傳播生態中,越解釋越麻煩。本報記者葉鐵橋今年報道兩會時,稱一位官員人大代表發言説“中國需要強拆”,這種言論註定會引起爭議,不少網友追問這個代表是誰,葉鐵橋始終沒把名字説出來,他解釋説:如果説出了名字,大家就都會把矛頭指向這位官員,而不會討論問題了。這就是一種對被採訪對象負責任的態度:不把他們往爭議的“火坑”中推,要引導討論問題而不是攻擊個人。

回到女官員“發飆”這件事上來,其實現場場景也算不上什麼發飆,而是正常的觀點交鋒。當時的場景,不是記者到政府部門採訪遭到官員怒斥,而是電視臺節目中的觀點交鋒,雙方有平等的話語權,算不上官員對律師“以勢壓人”,這是辯論性節目的常態。

再看辯論過程。先是律師質問衛生部門“有沒有打擊醫托騙人的平臺?對醫院出現醫托的行為監督了沒有?”面對這種質問,女官員不高興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在電視臺錄節目討論問題,不是代表質詢官員,所以她説:感覺你不了解這個情況,節目停一下,真的變了味。如果你這麼説,我先請你學習一下文件——雖有情緒化語言,但仍屬觀點交流。這時候,主持人應該出來緩和氣氛,可我們沒看到主持人這樣做,似乎樂見嘉賓的這種吵鬧。媒體應該做官民良性溝通的仲介,而不能為了收視率和所謂“新聞價值”而一味放大這種分裂。其後,律師與女官員爭論的升級,女官員説律師不懂法,律師罵女官員“SB”、“狗屁”,都與主持人的失職有關。

讓嘉賓像這樣充滿火藥味甚至帶人身攻擊地吵架,與主持人對場面的失控不無關係。可不少媒體將挑撥起嘉賓的爭吵當成莫大的成功,因為這樣能提高收視率。

官員群體中有人不滿輿論監督,有人傲慢霸道,有雷人雷語,媒體應以客觀公正的報道去批評和監督,而不能帶著先入為主的報道視角去製造新聞和炒作衝突,甚至在誘導中把被採訪對象往輿論“火坑”中推。官民的隔膜需要負責任的媒體去努力彌合,而不是去誇大和撕裂。(曹林)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