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沙市全面展開“五清查一打擊”專項行動,市委書記陳潤兒親自部署,提出了城市安全建設“主動而為”的理性治理善政模式,具有積極深遠的意義,同時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城市是現代人類文明與創新的核心載體,人口和財富集中,夢想和希望匯聚,城市的“一枝一葉”總關情。社會轉型升級、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變得“高了、清了、寬了、平了”,但城市管理也隨之面臨了諸多新挑戰,確保實現城市安全與城市建設齊頭並進,建設“平安城市”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和迫切。
“安全是風險的隸屬度”,從概率理論上講,作為隨機事件,城市很難做到絕對避免不發生任何災害事故。因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加大,市場化過程中所帶來的一係列社會問題導致的社會群體事件與恐怖事件有上升趨勢,久遠的“9?11”和紐約大停電、巴黎地鐵爆炸案以及國內的松花江水污染、重慶開縣井噴事故、成都公交車燃燒事件以及長近日發生的兩起報復社會的暴力犯罪案件,這些事故由遠及近,由當初的電視鏡頭逐步演變為現實,一定程度上導致城市安全係數相對下降,民眾發出盛事危言的吶喊“我們的城市安全嗎?”,對此,我們確應“有畏”,我們敬畏不應是災害和危機事件本身,而是對于生命、對于災難引發的創傷、對于城市自身脆弱和城市安全體係的失范的敬畏。
經濟發展與城市公共安全,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從世界其它國家發展的歷程來看,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高速發展,都伴隨著一個事故高發的時期。在直接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此外,災難事故造成的威脅公眾利益、破壞城市發展規劃和秩序、導致投資氣候和環境惡化、破壞政府的社會公共形象等的間接損失同樣不可忽視。
每一次城市之劫的悸痛之余,人類需要深刻反省,才能保證社會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進程。在災難面前,我們不會僅是無奈的“亡羊補牢”,一個豁達、睿智的城市是不會回避安全的,更不會恐懼盛世危言,他會理性認識、責任地擔當城市化承載的職責,從容地應對和提升駕禦災害和風險的能力,實現平安城市建設的常抓常新,實現城市發展綠色GDP和橙色GDP的比翼齊飛。因為有畏,所以我們“大有作為”。
普及危機意識教育。加強風險管理意識,建立評價和預警預防機制。城市防災,不僅要在“防與避”上下功夫,更要全力增強市民的防災文化意識,使“危機是常態”的憂患意識與加快治理城市薄弱環節相結合,抓好應急預案的落實到位,確保預案在應急管理中發揮作用,提升社會應急能力,促進建立城市應付快速、組織科學、運轉高效的防災應急機制。
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公眾參與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礎,日本東京、英國倫敦等國際化城市都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社會安全計劃”,革新“全能政府”思維,提倡安全維護社會參與,提升城市的安全容量,確定智能化的“平安城市”綜合指標,明確公眾參與的方式、程序和準則,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報制度,適時、適度地發布警情或向社會公示,開辟與政府正規、暢通的交流互動渠道應成為當務之急。
健全科學防控係統。平安城市建設“海納百川”,涵蓋社會眾多領域,街區、商業建築、銀行、郵局、校園,也包含流動人員、機動車輛、警務人員、移動物體、通訊設施等等,應建立健全由“技防係統、物防係統、人防係統和管理係統”組成的完整的安全技術防范係統,同時,加強對重點人群、重點地段、重要設施、重點部位的安全監控和社會層面的安全防范,實現城市安防從“事後控制” 向“事前預防” 轉變,提升城市的安全程度和人民生活的舒適程度。
突出專業應急隊伍建設。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要求,抓好專業隊伍建設,在氣象、衛生、公安、消防等領域都要組建專業應急隊伍,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應急救援人員的指揮水平和專業技能。建立專家人才庫,充分發揮專家在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決策咨詢、專業救援、事件評估等方面的作用,做好人力資源的統籌規劃,形成統一高效的專業應急救援體係。
“平安城市”遠不止是“防火、防盜、防流氓”等傳統的社會治安問題,還涉及生產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藥品安全和居住安全,是個很大的係統工程,不是政法戰線的“獨角戲”,須上下齊努力、分工協作、持之以恆。
現代城市發展進程加快,對社會管理、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城市的管理者、經營者、服務者,應結合自己轄區的具體情況,認真應對公共安全的挑戰,進行城市公共安全體係建設,多打幾個“大戰役”,多做幾個“大手術”,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民眾做一次徹底而有效的“排雷”,構築社會治安防控的銅牆鐵壁,保障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那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自豪而驕傲的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我們期待,長沙讓生活更美好。(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