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暫”字內涵豐富。離“世界文化遺產”的榮譽越近,似乎就離普通民眾的距離越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北京時間8月1日審議通過,將中國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內的8處11項古建精華有了新的“護身符”。
而另一條相關報道委實耐人尋味:“少林寺表態暫不漲價。”這個“暫”字內涵豐富,即一方面在少林寺剛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微妙時刻,由于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而繞過門票漲價這一敏感話題,另一方面又給予了相當彈性的話語空間與操作路徑,以待未來某個時機漲價也未可知。
離“世界文化遺產”的榮譽越近,離普通中國民眾的距離越遠,似乎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文化產業的一大特色。令人最擔憂的,是各地積極“申遺”,其目的只是為了發展旅遊產業。
得知申遺成功,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激動地說,今後寺院僧人們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能觸摸到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我們的榮譽和驕傲,同時也要肩負起更大的責任。按照筆者的理解,更大的責任即是讓全社會都能更深入了解少林寺以及其所代表的宗教文化,哪怕是一個普通人也有機會了解與觸摸文化跳動的脈搏,更不能僅僅停留在辦武校、演出、門票漲價、推出各種新增收費項目等商業化路數上,將普羅大眾拒之門外。
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取向是“共享”,人人都能夠平等地獲得文化傳承機會,都能夠切身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但過多的商業化套路則是“選擇性給予”,即只有付得起高昂費用的中高收入階層才能享受,與低收入群體無緣。國外許多文化場館免費向世界遊客開放,部分需要收費的文化項目也相對低廉,這都是為了貫徹上述理念。而反觀我們不少文化旅遊資源,基本淪落為少數人或部門利益的搖錢樹,被賦予了隨時拿個借口就可漲價的經濟特權。
但願被列入世遺的少林寺別“商業化狂奔”,但願我們這些普通民眾能夠有機會共享日益珍稀的各類文化遺產,而不是被高不可攀的門票阻擋在門外。(畢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