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旺報》消息,當年從大陸隨軍撤到臺灣,現年83歲的老兵郝向晴將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大江大海故里情”主題畫展,用畫作描繪當年抗日時期的國人苦難,訴説與親人生死分離的思念之情。
現年83歲的素人老兵畫家郝向晴,65歲前“做夢都沒想過畫畫”;65歲後“做夢都想著畫畫”,讓他開始動筆的,則是19歲後就生離死別的母親與長達38年的軍旅生活。
畫了10多年,曾任臺陸軍醫院院長的郝向晴説,開始畫畫倒不是因為退休後想怡情想性,而是想把多年來心中感觸表達出來。母親的肖像便是他最開始動筆的題材,並陸續畫了母親夜半哭泣等故事。“南京大屠殺時,我的大哥正在南京當憲兵,後來好不容易渡江潛逃回家,當時父母的焦慮全看在眼裏,卻也奠下我日後報國的決心。”
郝向晴19歲便違背母命從軍,一路從青島戰地撤退到臺灣,而後又駐防過澎湖、馬祖,他的軍中同袍,很多人都和他一樣經歷少小離家、骨肉分離;更甚者,因戰成殘、因病成癱。
“但這些人的愛國心卻未改變,很多榮民在往生後把畢生積蓄捐給慈善單位。”
郝向晴的畫展以“大江大海故里情”為主題,28日起在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出,郝向晴畫作以大量的象徵、隱喻手法,例如《南京大屠殺》中,中國母親的手上抱著鴿子,象徵中國人在苦難中渴望和平。而畫作《渡江》則是回憶大哥敘述日軍攻進南京時,大批難民用門板等漂浮物渡江逃難的歷史片段。
郝向晴説:“對我們而言,所謂的故里,除了是成長的故鄉,也是指臺灣。”
“駐澎湖時,才20多歲,每到颱風天,我總會對著海大聲唱《母親你在何方》。”那異鄉客的心屢被當地人所溫暖。“一位和我母親一樣裹著小腳的老太太,時不時會端著熱雞蛋來給我們,她給的不是雞蛋,是愛子之心。”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