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專才安家廈門 “西路”上臺生要闖關多

2014年07月29日 11:26:49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西遊”路上 臺生要闖多個難關

  政策障礙 收入差距 習慣不同

  當今世界,國際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未來。

  為了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兩岸人才交流,廈門將於3月19日舉辦第六屆臺灣地區專業人才大陸就業洽談會。該洽談會規格比較高,是由中共廈門市委組織部、廈門市公務員局、廈門市科技局聯合舉辦,對經主辦單位審核並被邀請來廈參加交流大會的人才,提供了包括免費返程票、免費住宿、免費用餐等服務。

  隨著與臺灣一水相連的廈門不斷拋出“橄欖枝”,越來越多的臺灣專業人才願意“西遊”廈門施展才能。但是,在“西遊”路途中,臺灣專業人才也會遭遇各式各樣的難關,這些需要各方花費精力去解決。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表示,在推動兩岸人才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還應該推動其他配套環境的建設,促進兩岸人才交流與合作的正常化發展。我們要建立專門面對臺灣人才的仲介服務組織,為其來大陸工作初期提供必要的幫助,使其更好地適應當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增進了解,培養互信。大陸應儘快制定或完善相關人事、稅收、勞動和醫療保障等法律法規,維護在大陸就業、創業的臺灣專業技術人才的合法權益,打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他們在大陸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打消顧慮。

  政策障礙:

  辦理就業手續過程複雜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漸深入,越來越多的臺灣學生選擇到大陸高校就讀,但他們在畢業之後都會面臨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臺灣不認可大陸學歷,而祖國大陸又尚未制定相關臺生來大陸的就業政策,臺生因此無法進入大陸國有企事業單位就業,處境尷尬。

  在博士畢業之後,陳經超也面臨著這樣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要不是福建省2009年5月出臺了一個專門針對臺灣學生就業的先行先試政策,陳經超做夢也想不到自己也可以到廈門大學當一名編制內的教師。

  陳經超表示,福建省的這個政策讓跟他一樣想留在祖國大陸工作的臺灣學生看到了希望。福建省出臺的這個保障政策,讓陳經超對自己在大陸的發展感到有了堅強的後盾,包括子女入幼兒園、小學升初中與本地學生同等待遇,完全有政策可循。

  2009年5月初,福建省相關部門印發了《關於做好取得內地(祖國大陸)全日制普通高校學歷的臺灣學生來閩就業有關工作的通知》。根據規定,在內地(祖國大陸)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習畢業的臺灣學生,凡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和用人單位需要的,都可以自主應聘或受雇到省內的國有企業單位和各類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

  收入差距:

  相對於臺灣還是偏低

  擔任廈門出口加工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副主任的臺灣專才吳亦立先生,他在任職期間的工資待遇是按照本單位同職人員平均標準發給,另外享受每月1萬元人民幣生活津貼和單位提供的免租金住房,並在購房、稅收、社保等方面享受福建省內居民同等待遇。

  類似臺灣與大陸專業人才兩者“同工不同酬”現象還有很多。比如,廈門一家臺資醫院的臺灣醫生與大陸醫生,雖然同屬主任醫師的職稱,大家都是幹相同的活,結果卻拿到不一樣的薪酬。許多時候,臺灣員工的待遇要遠遠高於大陸員工。

  在同一個單位,幹同樣的活兒,收入卻相差好幾倍——如此的“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不少大陸同事認為這是一種顯失公正的分配製度,還有的説是身份歧視,從而對臺灣同事有所不滿。

  記者採訪中聽到這麼一件事情。在廈門一家臺企的年終尾牙宴上,當著公司同仁們的面,一位大陸部門經理借著幾分酒意質問公司董事長“為什麼幹同樣的活,大陸經理與臺灣經理薪酬相差那麼多”。應該説,這樣的提問是帶有壓抑很久的不滿情緒。結果,該董事長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笑著跟一位大陸科長説“科長啊,我派你去阿富汗,你要不要去”,該科長馬上拒絕。董事長又問“如果給你加一倍薪酬呢”,該科長還是搖搖頭。至於兩三倍薪水,該科長還是拒絕。

  陳經超對此認為,臺灣與大陸專業人才兩者“同工不同酬”現象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為兩岸之間經濟先天就客觀存在的差距所決定的。比如,同一種工作在不同地區所定的工資水準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地域造成的差別。比如內地與香港同樣做銷售部經理,內地工資可能只有5000元人民幣,而香港地區可能就是好幾萬港幣。

  其實,上邊那位臺企董事長倒提到了問題的關鍵點,即如果公司是在當地找當地人,那麼薪資原則上就要符合當地要求;而臺灣人在臺灣工作的薪資也要符合臺灣標準;而大陸人到國外工作,也會有相對應的派駐工資或派駐補貼。

  有人認為,其實這樣的現象很正常。臺灣人來到大陸工作,雖然他們和大陸同胞是在同一單位做同樣的事,但是他們來大陸是以遠離家鄉作為代價,如果得到的報酬與大陸員工一樣多(這個報酬本來就少於其在臺灣拿的報酬),那還有哪個臺灣人願意來大陸工作呢。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公司派你到非洲去,給你的報酬和當地人拿的一樣(可能每個月只有幾百元人民幣),那你可能打死都不會去非洲了。同樣,臺灣人也是一樣的心態。這就是地域的差別了,就像發達國家一個普通工人一年拿五六萬美元很平常,而我們累死累活才兩三萬元人民幣,這是一樣的道理,沒什麼好抱怨不公。

  比如,相對於單位的其他大陸同事,臺灣專才吳亦立先生的工資、待遇看起來好像不錯,但是與他之前在美國的工作收入相比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習慣有別:

  工作生活都需慢慢去適應

  由於海峽兩岸曾被隔離了幾十年時間,兩岸的文化發展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性,導致了兩岸的文化語境漸生變化。比如,臺灣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而大陸則是使用簡體字。別看我們的這個簡體字非常簡單,對於許多臺灣同胞可是一大難事。

  陳經超已經在大陸求學了8年時間了,但他還是無法完全精通大陸的簡體字。看著陳經超手寫的字,雖然大部分是簡體字,但還是有一些繁體字穿插其中,時簡時繁。

  雖然在廈門工作與生活已經多年了,但是,“茶博士”李飛鴻至今仍然無法使用簡體字。如果要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李飛鴻都是先親手在紙張寫下來,滿滿的都是繁體字,然後再找人幫忙用電腦打字出來。而李飛鴻特別愛寫文章,不管是遊記感懷還是茶藝體驗,李飛鴻都寫了一大堆文字。為此,李飛鴻寫文章的稿紙那是一大堆,上邊都是密密麻麻的繁體字。看到別人在電腦上飛快地打字,李飛鴻也想學習大陸這邊的簡體字,但是一直沒有成功。

  除了繁簡字體之異外,兩岸白話文差異以及個別詞語標準發音之異也是客觀存在的。

  “雖然海峽兩岸都是使用漢語,但有時候即使是同樣的字眼,雙方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理解卻大相徑庭,這會給雙方的交流溝通帶來很大的麻煩。尤其像我現在是一名大學老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大群學生,如何避免由於兩岸文化差距所造成的誤解,這是我必須要認真去面對的問題。”陳經超如是説。

  另外,美國等歐美文化對於臺灣文化發展的影響非常深遠,美國的電影、音樂、圖書報刊等進入臺灣,美國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傳播到臺灣,從而影響到臺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影響所塑的許多觀念,讓不少臺灣同胞與大陸民眾觀念也存在一些差異。

  相關連結

  臺灣專才“西遊”記

  2009年7月,來自臺灣桃園縣的高嘉駿與福建中醫藥大學簽訂了事業單位聘用合同,成為該校一名教師,高嘉駿也由此成為大陸高等院校首次錄用為大學教師的臺灣籍大陸高校畢業生。

  2009年7月,在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的臺灣學生周汝真被福建省皮膚病防治醫院正式錄用,成為首名被大陸事業單位錄取的臺灣學生。

  2009年7月,臺灣居民邱冠魁拿到“申請律師執業人員實習證”,成為福建省第一位取得大陸律師實習證的臺灣人。

  2009年11月,臺資廈門長庚醫院院長沈陳石銘和該院的16位臺灣醫生在廈門獲得了人事部門頒發的高級職稱證書。這是祖國大陸首次為在大陸工作的臺灣醫生頒發職稱證書。

[責任編輯:陳寧]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