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飆升激起民怨不斷,繼6月下旬首次出手之後,臺灣行政部門最近連續出臺多項打擊炒房的金融和財稅規定,以圖平抑房價。目前臺灣房市雖有所穩定,不過隨著市場進入黃金檔期,當局的“組合拳”能否奏效,仍有待觀察。
今年6月下旬,臺灣金融主管機關在一年半以來首度宣佈加息0.125%的同時,出臺“選擇性信用管制”方案,規定在臺北市及臺北縣十個縣轄市購買第二套房最高只能貸款七成。
進入10月以來,當局進一步加大房地産調控力度。10月1日,當局宣佈再度加息半碼。最近,臺金融主管機關對空置土地的建築融資進行規範,避免空置地貸款狀況。財政部門也剛剛決定,明年起閒置未開發的私有土地,將視情課徵地價稅,以打擊地産商囤地行為。
在當局接連出手之後,市場顯示,預售房市場價量雙跌,受衝擊最大。與5月相比,8月份預售房成交均價下跌12.76%,成交量也縮減整整四成。從成交量上看,島內各地以臺北市受衝擊最大,8月買賣移轉棟數僅3850棟,較7月5085棟大幅衰退24%,創下18個月以來新低紀錄。豪宅市場成交量也大幅下降五六成。
據島內房地産業者的調查,升息及信用管制實施之初,在上漲最劇的大臺北地區(包括臺北市和臺北縣),房價漲速的確受到控制。但到了第三季度,由於信用管制效應逐漸“鈍化”,加上對島內經濟發展持續看多,大臺北地區52%的民眾轉而看漲未來房價,僅36%的民眾看跌。臺北市9月份的買氣隨即回升,當月買賣移轉棟數為4501棟,較上月增加16.91%。
對於當局打擊囤地的手段,地産業者也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這些措施對小地産商衝擊甚大,而大地産商由於資金雄厚,在重金搶下大宗土地後仍可適時推盤。地價的高成本遲早會反映在房價上,對抑制房價並無好處。
臺灣形成高房價的原因錯綜複雜,恐怕非當局幾招“組合拳”即可走低。島內一項最新調查顯示,6成3的民眾認為臺灣整體房價不合理,其中臺北市甚至逾7成認為不合理。但對平抑房價的措施,認為有效的民眾僅佔約2成,認為無效將近5成。(記者 林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