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裝機容量位列亞洲第一的昆明石林太陽能光伏並網實驗示範電站一期20兆瓦投産發電,電站建設總規模為166兆瓦,總投資90億元,將於2015年全部建成,屆時年發電量將達1.88億千瓦時,年減排二氧化碳17.54萬噸。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的雲南省,在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開始思考和探討轉方式調結構,走科學發展之路,應對後危機時代的到來。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如何調結構尋突圍,如何轉方式求發展,成為擺在這個資源大省執政者面前的頭等要事。
金融危機下工業資源優勢蕩然無存
“轉方式、調結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雲南來講,當前我們面臨著加快發展與調整結構的雙重任務。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抓住轉方式、調結構這個關鍵。”雲南省政府25日召集全省17戶省屬企業負責人在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召開“轉方式調結構”座談會,雲南省省長秦光榮説,過去雲南省工業增長主要依靠以煙草産業為主的輕工業,近年來重化工業發展較快,其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5年前的1/3上升到了1/2以上。
“産業結構單一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穩定。”秦光榮説,2008年以來國際有色金屬産品及鋼鐵等冶金産品價格大幅下挫,工業發展受影響最大,增速下滑。
“資源類的企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衝擊最大,資源優勢在此次危機中蕩然無存。”雲南省國資委主任徐盛鵬説,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省屬企業産品結構、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不能適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金融危機給省屬企業帶來的沉痛教訓告訴我們,現有的發展方式、現有的産業結構,是無法適應當前和今後發展需要的。”秦光榮説,雲南省産業已經到了必須進行重大調整、重新佈局的關鍵時期,如何“轉方式、調結構”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龍頭企業成為謀變突圍“排頭兵”
“企業是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主體,只有企業群都自覺在轉方式、調結構上多下工夫,這項工作才可能取得實效。”秦光榮説,雲南正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通過資産重組、聯合、並購等市場化手段,在優勢行業和重點發展領域中擇優培育一批對全省經濟具有明顯示範、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省屬國有大型龍頭企業,使之成為雲南省“轉方式、調結構”的“排頭兵”。
雲南冶金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雲鋁股份通過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在國內率先採用大型預焙電解槽實施兩期“環境治理、節能技改”工程,能耗、環保、勞動生産率等主要指標達到了行業領先水準。雲南冶金集團通過調整發展思路,依靠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用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樹立了行業標桿。雲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主動淘汰集團原有分散落後的生産線,集中建設鉛鋅産業基地,使煙氣排放優於歐Ⅲ標準、工業廢水實現零排放,成為世界鉛鋅冶煉企業中生産指標、環保指標最先進的企業。
徐盛鵬説,作為全省支柱産業和優勢行業中的排頭兵,雲南省屬企業的資産總量佔全省地方國有企業的32%,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均佔72%。
三管齊下打造多業支撐局面
徐盛鵬説,雲南省將把培育産業、壯大企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手段,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雲南省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推進落實。今後3至5年,雲南省工業企業將圍繞“主業、相關多元、戰略轉型”三條結構調整主線,將現有主業做精做強,相關多元做大做優,轉型升級做新做實,打造多業支撐的新型工業發展“路線圖”。
“十二五”期間,雲南將把主業經濟總量規模調整到全部省屬企業的50%左右,將相關多元經濟總量規模提升到全部省屬企業的2 5 %-30%,將戰略轉型領域經濟總量規模提升到全部省屬企業的2 0 %-25%。同時,限制省內的重復建設,鼓勵企業“走出去”,實現産業、産能的轉移。
秦光榮説,“十二五”期間,雲南將著力打造資源經濟領域、生物經濟領域、“橋頭堡”經濟領域、現代服務經濟領域和新型旅遊經濟領域等五大戰略新興領域,形成30個左右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産業生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