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利潤增長曲線是一條陡峭的上揚線,而農民工工資增長曲線卻是一條水準線。記者日前在珠三角採訪時,發現不少企業農民工工資與企業利潤“絕緣”,儘管許多企業十年來規模和效益大幅增加,但農民工普遍反映“基本工資十年幾乎沒有漲”。
專家指出,企業應該為農民工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使其工資收入與企業利潤能夠同步增長。
工資與企業發展不同步引發勞資矛盾
近幾年來,珠三角經濟迅猛發展,企業平均發展水準超過10%,有的企業經濟效益連年翻番,增長速度超過100%。個別加工貿易企業更是從10年前“手工作坊”,發展為擁有工業園區、先進生産線的大型現代化企業。然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農民工的工資增長十分緩慢,有的一線工人工資還停留在10年前水準。
位於深圳市寶安區的先端精密公司是一家日資企業,年産值約3億元人民幣,現有員工近600人。今年32歲的陳德林是先端精密的一名普通工人,2002年到先端精密工作時,每月工資700多元。陳德林説,該公司正處於高速發展期,公司業績每年都成倍增長,但公司一直參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來確定員工基本工資,加薪的範圍窄、幅度低。到2009年底,已工作7年的陳德林月基本工資每月只有1000元左右。
先端精密的一位老員工告訴記者:“公司從一個鐵皮房、兩台設備,發展到現在1.5萬平方米的廠房、80台高端進口設備。公司發展一年好過一年,每年都在贏利,可我們一線工人工資水準還和‘鐵皮房’的時候差不多。”
工資低水準引發了工人強烈不滿,勞資雙方關係變得十分緊張。2009年11月,先端精密工會向企業方發出了集體協商的要約,就工資增長等問題開展談判,最後雙方商定2010年度一線員工工資增長10%,非一線員工工資增長8%。
和先端精密一樣,深圳港資企業鹽田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員工也是對“工資十年不漲”表示不滿,曾于2007年4月向企業提出抗議。鹽田國際工會負責人告訴記者,鹽田國際10年的3條增長曲線令人印象深刻:港口吞吐量是一條上升曲線、企業利潤量是一條上升曲線,而工人工資卻是一條水準線。在企業工會的努力下,企業方最終同意提高工人工資。
記者了解到,因工資待遇引發矛盾的企業在珠三角十分普遍,但像先端精密、鹽田國際這樣在矛盾之後吸取教訓、提高工資待遇的企業還是極少數。一些農民工反映,企業主視工人為機器,認為工人沒有資格也不應該分享企業財富的增長。有的企業主公然説:“辦企業的資金是我出的,投資風險是我承擔的,我賺多少錢,同你們沒關係,憑什麼同我分享?”還有的企業主對工人説:“別對我説你在企業貢獻了多少年,你可以隨時走人。我們關係僅限于,你幹活,我支付工資。”
深圳市總工會副主席王同信説,目前沿海地區加工企業大多是貼著最低工資標準給員工定“底薪”,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漲多少,工人的工資就漲多少。
工人待遇低 權益保障難
不少工人告訴記者,由於工資水準低,他們的收入增長主要來自加班費,這部分佔到總收入的一多半。為了多掙點錢,工人們紛紛要求加班,因此超時加班現象在這裡大量存在。
深圳龍崗區一家電子廠員工楊元秀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工作崗位經常加班,3年來她幾乎從來沒有休過假。
微薄的工資,讓一些農民工回家探親的願望都難以實現。從黑龍江到深圳一家超市打工4年的邱宏德準備辭工走人,這4年來,他只回過一次老家。邱宏德説,他每月工資1400元,但從深圳到黑龍江的往返路費就要1600元左右。
對深圳農民工來説,在深圳買房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話題。他們只能長期住在擁擠的職工宿舍或者廉價的出租屋裏。記者在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採訪時看到,不少企業員工宿舍條件簡陋,缺乏安全措施。
這裡的工人介紹説,宿舍經常發生入室盜竊案,尤其是夏天,由於室內沒有空調,農民工們整夜都敞開門睡覺,手機、錢包被盜的案件時常發生。
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説,世界銀行的普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維持基本生活水準的費用是每月1685元,這是計算了每個人每天的營養攝入量,兩個人可以養活四口之家,每週工作40個小時可以得到的水準。按這個標準計算,珠三角農民工要每週平均工作66個小時,每個月加班120個小時才能拿到1685元工資。
怎樣幫助農民工提高待遇?
為了幫助農民工提高待遇,廣東省總工會近年來大力推進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制度,不少企業都簽訂了集體合同。但這些合同涉及員工福利、休假、加班等細節,而在一些問題上還難以達成共識。
據介紹,到2010年底,廣東省集體合同覆蓋企業預計達到25萬家,集體合同覆蓋職工預計達到1500萬人。其中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的企業職工500多萬人,而全省職工約2600萬人。這表明絕大多數企業還不能通過集體協商實現工人工資增長。
記者調查發現,制約工人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工人缺乏議價能力。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前來這裡打工的勞動者供過於求。面對企業主的優勢地位,工人力量分散,不具備工資議價的條件,同時也缺少維護自身權利的渠道。
寶安區一家五金廠工會主席告訴記者,企業員工同企業方面就工資問題開展談判時,企業方面一口咬定“公司年年虧損,沒有能力提高工資”。而實際情況是,公司生産逐年翻番,公司規模越來越大。由於企業方面不肯提供真實的財務報表和盈利情況,因此工人們談判時十分被動。
二是工會幹部能力有待提高。不少工會幹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一些企業在集體協商中取得成果,靠的是一批熱愛工會工作、綜合素質強的工會幹部。但從目前來看,像這樣能夠切實承擔起維護職工權益責任的工會幹部還不多。
有的企業工會幹部不敢為員工説話,擔心得罪企業主丟了飯碗;有的企業工會幹部表現優秀,但被企業方面提拔進了行政班子,不能做工會幹部了。
三是政府方面介入不夠。廣州開發區、蘿崗區總工會主席曾繁強告訴記者,由於工會工作條件有局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部門的推動。“成功的經驗表明,凡是當地政府‘一把手’重視的,當地工會工作就開展得好,工人權益就能得到維護。”
深圳市律師協會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業務委員會主任段毅認為,政府部門應積極維護勞動者權益,而不是等到企業侵害勞動者權益後才介入。有些企業達到了最低工資標準,沒有違法,但員工提出漲工資的訴求,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監督企業是否給予職工應有的待遇。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指出,政府及行業協會要推動企業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在幫助工人提高工資待遇、提高工人議價能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張朝祥、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