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依靠改革創新?——“問題是這樣産生的”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不久前在深圳説,只有加快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依託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保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意圖不至於落空。
吳敬璉認為,如果還是大量耗用土地、資本和其他資源來推動經濟發展,就表明我們國家沒有脫離傳統的增長模式。他曾舉例説,香港開發了100多年,已開發土地只佔可用土地不到三分之一;深圳市可用土地面積大於香港,深圳的GDP只有香港的六分之一,但卻出現土地緊張,成片土地已經用完的資源硬約束。
在經濟發展上,我國面臨著種種長期性和剛性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已處在經濟快速發展受到資源環境嚴峻挑戰的矛盾尖銳期。樹立新的發展理念、選擇新的發展路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
為什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依靠改革創新------“問題該如何破解”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是提高效率和增加産品的附加值。吳敬璉説,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提出是在“九五”計劃時期,但是在過去的十多年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並沒有達到。
吳敬璉: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後一年,又一次提出而且強調必須加快刻不容緩。……為什麼講了這麼多年,至今還沒有轉過來呢?我們必須研究根結在哪。因為我們現在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了。我們要能夠使得我們十二五規劃能夠圓滿實現就必須總結過去的十年、十五年為什麼轉變緩慢?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經濟發達國家都加快了技術創新、技術升級的步伐。吳敬璉認為,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技術創新的成果必須通過市場的激勵,才成真正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
吳敬璉:經過30年的發展,我們在許多領域裏,中國都已經具備了參加高層次的國際競爭、培育自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拳頭産業的條件。問題是不具備達到這些條件使他産業化,在這次金融危機以後,其實我們應該努力抓住這個機遇,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後都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和産業革命,全球的金融危機也不例外。經過前端的梳理,有一些領域是有可能實現中國的新興産業參加世界的分工,所以國務院確定了7個領域是我們發展戰略新興産業的領域。
為什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依靠改革創新------“問題該如何破解”
吳敬璉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標的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運用推廣、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都必須靠制度來保障。市場制度的有效運轉,又離不開政策、法律、智慧財産權保護、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撐。
吳敬璉:我們在技術創新有很大提高。但是技術創新的産業化可以説是步履維艱。産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缺乏有利於創新和創業制度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制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當我們在討論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曾經做過總結。發現問題的癥結在於體制。比如説體制性的障礙沒有消除。但是大致上有四個體制性障礙。第一個是土地信貸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第二就是以GDP增長為主的政績標準。第三,從我們的財稅體制看,財權和支出責任不對稱鼓勵了地方政府必須追求GDP,否則日子就過不下去;第四,就是價格扭曲。特別是自然價格。生産資料價格過低鼓勵了從事破壞環境的浪費資源的活動。
為什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依靠改革創新------“問題該如何破解”
吳敬璉強調,改革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才能消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性障礙,才能使各項制度建設更能符合經濟發展變化的要求。
吳敬璉:近兩年來,各級政府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上,都增加了自己的作為。但是還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政府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該做的是要建立一個好的制度環境,要給企業安排一個好的經營環境。但是有些事情要有所不為。我們過去是計劃經濟國家,政府習慣於發號施令,越過自己的邊界,去從事不利於技術創新的活動。政府主要要做的是提供公共産品和良好的制度環境。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産品就是一個制度環境。所以,政府必須實現自己的職能,才能促進我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記者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