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七屆中國金融學年會在中山大學舉行,與會專家集中就當前國內的流動性過剩與海內外熱錢等問題進行探討。專家指出,儘管中央已定調2011年實行“穩健貨幣政策”,然而由於貨幣增發而導致的流動性困局仍將持續。目前國內潛在的通貨膨脹已遠遠高於官方數字。國內熱錢對通脹影響遠遠大於國際熱錢影響。因此,國家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宏觀調控考驗。
專家預計,2011年的狹義貨幣增速(M1)仍將保持20%以上的增速,新增信貸仍將保持在 7.5 萬億元的水準。
文/記者王亮
關於通脹 :
潛在的通貨膨脹可達30%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商務系主任王曦教授認為,官方有關通貨膨脹的統計數據被低估。根據 2010年M1(狹義貨幣)增速達到21%的增速的情況來推測,我國由於貨幣增發導致的複合性潛在通貨膨脹可達30%以上。
王曦認為, 我國在2009年近10萬億元新增信貸貨幣與今年的貸款增速疊加導致近期貨幣流動速度反彈。同時,由於企業信貸增速恢復過快, 我國的貨幣超速增速問題日益凸顯。其中, 2009~2010年的潛在通脹可達38%。
有關熱錢 :
人民幣國際化需防泡沫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則預計,2011年新增信貸仍將保持在 7.5 萬億元的水準。
孫立堅認為,在國際貨幣錨消失後的流動性過剩是目前流動性過剩的根源,美聯儲寬鬆的政策導致新興市場通脹情況加劇。
孫立堅表示, 目前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估價過低 ,造成軟通貨逃向硬財富。同時,中國等新興國家成為全球套利資金追保值的熱點。同時, 2009年的4萬億投資與10萬億貸款,大量資金流向虛擬經濟。近期外匯佔款率創新高,其中有相當部分是熱錢,從而加速國內資産泡沫形成。在目前流動性增加持續的情況下,國家能否把新增信貸資金引入更為有效的消費金融領域,最值得關注。
孫立堅建議,國內應吸取根據日元國際化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啟示 , 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必須防止大量低估的國際貨幣進入國內。
對於2011年貨幣政策方面, 新增信貸預計不會因緊縮政策而馬上縮減。
關於民生:
改善收入分配體系迫切
與會專家認為, 雖然國家出臺“國16條”來抑制物價過快上漲改善民生,但是行政指令並非長效之計。從之前的政策效果來説,從短期來看,“落實菜籃子工程”和“打擊囤積炒作”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消除通貨膨脹和改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才是關鍵。
專家建議,落實“國16條”的過程中,政府更應該注意以上兩點,很多地區提到“發補貼”,這種政策初衷是好的,但是一定要強調補貼的來源,更要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儘量避免用新增貨幣來進行補貼,同時也要保證提供的補貼真正到了有需要的人手上,並用於購買或種植農産品,這樣雖然也可能導致一定的通貨膨脹,扣除這個因素後,中低收入家庭和農民還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