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金融危機,2009年中國以1364萬輛的産銷量躋身全球第一汽車生産和消費大國,今年前8個月我國汽車産量即達1091萬輛,同比增長35%。市場形勢令企業欣喜若狂,龐大的産能擴充計劃紛紛出爐,據統計,國內30家主要汽車企業2015年年底規劃産能已達3124萬輛。上周,發改委有關官員,對汽車業的快速擴張表示擔憂,認為這會加劇産能過剩的風險,並將導致市場惡性競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記者並不想對有關過剩的言論多做評論,因為在一個有效的市場,産能過剩是好事情,它會讓消費者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可以加速産業整合,讓決策正確的好企業做大,讓頭腦發熱的企業消亡。事實上,目前還未産生産能過剩的中國汽車業,已經患上在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中國式産業通病。
想了解什麼是産業通病,就要先説説我們的沉痛“家史”。自中國今年7月宣佈減少出口稀土以來,一些稀土元素的市場價格已經上漲了20%。這項限制出口的政策,目前正遭到西方國家的攻擊,而這恰恰説明政策的必要性。20年前我們自豪地説,“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結果人家憑石油打造出超豪華的迪拜,而我們的稀土多年一直以白菜價出售。中國稀土儲量約佔世界的三分之一,目前卻佔據95%左右的世界市場,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稀土儲量豐富的國家,多年來幾乎停止了稀土開採——既買到了廉價的資源,又保護了本國的環境。在1990年至2005年間,中國稀土的出口量雖增長了近10倍,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的一半。“第一稀土大國”為什麼無法得到稀土定價權?因為中國通病:分散在各個省區鄉鎮的中國稀土企業沒有形成産業規模;缺乏統一有效監管,造成無序競爭以及走私;缺乏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據介紹,日本將90%以上的稀土用於高新技術,而中國稀土主要應用在傳統領域,在稀土新材料領域我國幾乎沒有自主智慧財産權。
我們作為稀土最大供給國,沒有定價權;作為鐵礦石最大需求國,還是沒有定價權。我國汽車業現在是什麼情況?首先就是産業集中度低,去年我國有168家整車廠家,納入中汽協統計的79家中,1萬輛級的企業有57家,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我國車企自主創新能力弱,這個大家有目共睹;自主品牌不強,且以低端市場為主。
這些通病是怎麼造成的?應該説,政府與企業的複雜關係,從根本上影響了落後産能的淘汰,以及跨區域兼併的成功,也讓國民經濟無法從産能過剩導致的優勝劣汰中進步。 (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