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部分利潤留給國企本無可厚非;但企業應留多少,國家應收多少,收上來的錢用到什麼地方,卻關係到國家財政實力的壯大和國有企業的規範管理,涉及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切身利益
財政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生産經營和經濟效益繼續保持較快增勢,累計實現利潤10967.7億元,同比增長50.1%。在為國有企業驕人業績感到欣慰的同時,人們也更加關注:這些利潤如何分配與使用,國企紅利何時才能全民共用?
國有企業、國有股權是國家投資形成的,國家作為投資者收取投資收益,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早在1994年,國家就出臺了關於國有資本收益上繳的規定,但由於當時大多數國有企業更新改造任務重,盈利水準低,這項規定一直暫停實施。近年來,大部分國有企業已經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現代公司制度,企業整體經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甚至相當一部分國企成為贏利大戶。即使是在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2009年,國有企業仍累計實現利潤13392.2億元,同比增長9.8%。可以説,國企的利潤總額規模大、增速快,已經具備了向政府分紅的能力和條件。
根據2007年出臺的《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暫行辦法》,對於中央企業的國有資本收益,國家將採取區別不同行業適用不同比例的方式收取:第一類是具有資源性特徵行業企業,上交比例為凈利潤的10%;第二類為一般競爭性行業企業,上交比例為凈利潤的5%;第三類為國家政策性企業,暫緩3年上交或者免交。然而,國企紅利在實際收取中比例明顯偏低:2007年至2009年三年加起來,共收取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1572.2億元;今年國有資本收益的預算收入也只有421億元。
從國企紅利使用情況看,國家收上來的這部分利潤,目前主要是用在了國有企業的發展上。比如,國有經濟和産業結構調整,中央企業災後恢復生産重建,中央企業重大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境外礦産資源權益投資以及改革重組補助支出等。也就是説,國企上繳的紅利尚未納入到公共財政收入當中,並以增加民生投入的方式為全民共用。
在國企利潤分配上,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留一部分利潤給企業本無可厚非;但企業應該留多少,國家應該收多少,收上來的錢應該用到什麼地方,卻關係到國家財政實力的壯大和國有企業的規範管理,涉及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切身利益。留在企業的利潤過多,就可能導致企業的盲目投資及低水準重復建設,不利於國家調控和引導國有資本投資方向和領域,也不利於企業自身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量國企投資還可能擠佔民間資本的機會與空間,導致更多的利潤向國企集中,不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國企利潤過高,還會帶來職工工資、福利的“水漲船高”,拉大收入差距,引發社會分配不公。
近年來,雖然我國財政收入增長較快,但我國人口多、底子薄,三農、民生等需要加大投入的領域很多,而可用於統籌安排的公共財政收入卻明顯偏低,財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當前,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都需要國家真金白銀的財力支援。因此,在不影響國有企業長遠發展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國企紅利收取比例,並將其納入公共財政範疇來進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既解決了可用公共財力不足的問題,又實現了國企紅利全民共用,可謂一舉兩得。(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