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企業必須改變增長方式,改變低成本、低附加值、沒有技術含量的發展模式,拉長傳統産業的增值鏈,用精細加工技術或品牌等手段提高産品附加值,彌補“後發劣勢”的不足。
●不少農民工反映,每年“候鳥式”地來回遷移,不但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成本,更讓他們對未來看不到期望。
●有跡象表明,本輪“民工荒”中出現的一個新情況就是,東部地區勞動力資源供需狀況正發生較大變化。
國內經濟逐漸回暖後的新一輪用工問題,在春節過後的東部沿海地區正充分暴露。在製造業發達的用工大省浙江,節後企業用工崗位數和登記求職人數差距懸殊。
基層幹部與企業紛紛反映,本輪“民工荒”並非孤立現象,在經濟發展階段、用工制度、招商引資等方面的頑疾,是導致用工一輪輪短缺現象的深層原因。
經濟發展“後發劣勢”導致“工資之傷”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認為,目前用工的緊缺,不是勞動力沒有,而是當地企業沒有辦法支付更高的勞動力工資,這顯然無法滿足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大多數打工者的期望。
溫州市職業介紹指導服務中心的情況印證了卓勇良的這一觀點。在中心大廳的用工資訊大螢幕上,可以看到沒有一項工作的工資超過2000元。來自江西上饒的農民工潘長生説:“我想做保安工作,可工資只有1300-1400元,找不到超過1500元的,這些年物價漲得快,可工資還在原地踏步。要知道,現在的工資水準,只夠過年回趟家。”
據溫州市職業介紹指導服務中心提供資料,今年春節後用工單位提供的平均工資為1548元,與去年春節後的近1400元平均工資相比漲幅不大,而且最低工資連續兩年都只有960元。“企業提供這樣的工資水準,其實是無奈之舉。”中心副書記王甌翔説。
農民工工資已讓企業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位於中國輕紡城紹興柯橋的浙江袁盛牛仔服飾織造有限公司不存在大的用工短缺問題,80%的工人在此已工作5年以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員工待遇好,普遍工資2200元以上,五險齊全還有工齡獎等激勵措施。但董事長袁啟淼卻表示,工資的上漲讓自身明顯感覺吃緊,有可能把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優勢抵消,要找到企業與員工利益的平衡點真的很難。
卓勇良等人分析,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因為東部製造業的日漸強盛與國際市場容量增長受到限制的矛盾。現今,我國製造業走向全球,可世界上主要經濟發達體卻正日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走過了消費黃金期。以美國為例,嬰兒潮發生在二戰之前後,這批佔總人口1/4的群體已五六十歲,加之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些需求方的需求逐漸萎縮。
“出口型企業無法通過漲價來消化增加的勞動力成本,工資增幅低於主要面向國內消費者的中西部地區同類型企業,最終無法拿到足夠的利潤來提供有競爭力的報酬。”卓勇良説。因此,東部企業必須改變增長方式,改變低成本、低附加值、沒有技術含量的發展模式,拉長傳統産業的增值鏈,用精細加工技術或品牌等手段提高産品附加值,彌補“後發劣勢”的不足。
“流動之傷”暴露用工制度“不穩定性”
不少農民工反映,每年“候鳥式”地來回遷移,不但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成本,更讓他們對未來看不到期望。
成都小夥張波在浙江省打工五六年了,每年都換工作。近兩三年,同他一齊在浙江打工的老鄉越來越少,許多人回到家鄉就業。“在國外打工沒準還可以入籍,可在國內打工看不到長期的發展前景,我們只能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在城市努力,一方面在農村把房子蓋好。經濟形勢的時好時壞、家庭後顧之憂等原因讓我們不得不長期處於流動狀態,有些人身心疲憊。”
事實上,同第一代農民工相比,對自己人生有一個長遠規劃的願望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十分強烈。19歲的阿龍來自雲南,他原來的工作是服務員。春節過後,他在紹興勞務市場泡了許多天,可用工資訊中的服務員、搬動工、熟練工之類的活都不符合他的心願,他認為打工是青春飯,自己想趁著年輕學一門技術。
“我們不願意再像上一輩那樣,年輕時只賣力氣,到了45歲後還靠賣力氣賺錢,而是想贏得在城里長遠立足的資本。”26歲的四川籍農民工小朱説。他喜歡鉗工,可最想學的還是數控機床,這是機械行業的發展趨勢,但不知道誰能給他提供學習的機會。幾乎所有被採訪的對象反映,還沒有擁有技術等級證書的農民工。
王甌翔説,農民工流入地的政府與企業必須做好三件事,才能確保用工的穩定性。一是用硬性要求加強培訓,比如在用工淡季可以把培訓做起來,增加員工的自我認同感與忠誠度;二是不但要重視工資,更要重視員工的文化生活,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更注重企業是否可以提供上網、是否有活動室、房間是否有空調等;三是幫助農民工解決家庭問題,比如浙江省本地許多小學生的學費、課本費都免了,可外地民工卻享受不到這樣的政策。
據紹興、溫州的勞動部門測算,市場中一個農民工求職的次數一年最多時達四五次。專家認為,這都導致缺工缺崗,因此用工短缺的關鍵不是缺人,而是流動性。如果人始終固定不下來,企業就處於永遠招工狀態,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永遠缺人。這樣高的用工流動性,在國外對企業來説是一大硬傷。
政府招商“重事輕人”凸顯“需求之傷”
有跡象表明,本輪“民工荒”中出現的一個新情況就是,東部地區勞動力資源供需狀況正發生較大變化。
浙江省統計部門提供的數字就是最好的印證。據統計部門對溫州市職業介紹指導服務中心調查顯示:2009年2月底,求職登記人數為3.44萬人,為全年最高,到8月底僅為1.27萬人,呈逐月下降;而8月底招工單位達5641家,為今年最多,當時需求人數為4.94萬人,需求缺口達3.57萬人。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王國益説,同往年相比,今年用工的崗位增加數更快,達到近20%,去年只有今年的一半。
溫州、紹興、義烏等地的一些基層幹部與用工企業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隨著經濟的回暖,政府不斷圍繞新興産業招商引資,越來越多的項目建成準備投産,卻忽略了人的問題。一位基層幹部説,政府在招商引資或項目建設中,不能單單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就行了,而不管用工的事情,這也是與企業發展相配套的。
王甌翔建議,企業可以在基礎設施建好後開工,並拿到訂單、引進設備,可如果沒有人,一切都是空談。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幫助企業做好員工的同步引進工作,這也應被納入考核體系。尤其勞動部門可以利用全國勞動系統都是一家的平臺,主動幫助企業到農民工輸出地摸清用工資源,有組織地批量引進,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溫州市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介紹,他們在外地設立的商會,是投資者的娘家;可政府應該重視中西部地區在溫州設立的商會,把他們當作農民工的娘家,發揮他們家鄉人、家鄉話、對鄉情熟悉的作用,通過資訊互通、政策引導鼓勵等辦法,根據東部地區産業發展的狀況,動態性地、有針對性地吸引農民工到東部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