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當“行勝於言”

時間:2010-02-11 10:54   來源:新京報

  2月9日,在雪梨出席澳洲央行組織的討論會間隙,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銀行業放貸穩定,但通貨膨脹已經顯現。顯見,上述講話一則曰貨幣當局對當前通脹問題比較關注,二則曰通脹目前還在可控範圍之內。但時值本週將發佈一月份的CPI數據之時,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國的通脹預期可並非僅限于“密切關注”,貨幣當局該有所行動了。

  所謂關注通脹,無非是關注物價指數CPI,但中國的CPI計算方式卻存在不少缺陷。舉例説,過去一年來,天量信貸使我國各地的房價一漲再漲,而在CPI方面,卻無法反映。居住類的物價指數竟然還下降了3.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物價指數僅上漲1.2%。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CPI指數體系與發達市場體系下的CPI體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我國的CPI成分之中,食品佔三分之一強,居住僅僅10%多點,美國則是住宅佔42%,食品佔10%多點,這也無怪我們的CPI被解讀為“China Pig Index”(中國豬肉指數),因為其本質仍然是典型的“吃飯指數”,與當下我國市場經濟的情境、居民的切身感受相去甚遠。

  即使在當下這個“吃飯價格指數”下,如果按照一些專家的説法,“每年上漲5%的溫和通脹可以接受”,本已身受居住、醫療、交通等數項開支壓力的民眾,容忍度是否已接近極限了呢?畢竟,現實社會經濟並不是專家學者們所諳熟的所謂“壓力環境測試”。

  《世説新語》裏有個暗扣繁多但意思明白至極的典故,叫做“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現在,幾乎所有民眾都能感受到“錢在變毛”———物價在漲,工資不禁花,不是群眾不肯幫著政府拉動內需,而是拉動了內需之後自己擔心老無所依。但是在四平八穩的語境裏,通脹還是在“密切關注”的階段。如果真的不緊不慢,等到CPI轉正到2%以上才算通脹,這種思維方式,恐怕就太過教條了吧。

  實際上,即使現在開始“關注”通貨膨脹,時機上是否來得及,也在未定之天。貨幣政策是存在時滯的———有的政策3個月後才能看到效果,有的要6個月甚至一年。等貨幣當局真的能意識到通脹已經成為一個問題時,再著手解決或許已經為時已晚。此外,貨幣政策也還有個傳導機制問題,換言之,就是和市場主體資訊博弈的過程。現在是貨幣當局想要“適度寬鬆”,市場主體卻在抓緊時間“寬鬆”;以後難免貨幣當局想要“適度緊縮”,市場主體卻可能或者“緊縮”過頭,或者變著法兒繼續“寬鬆”。

  2009年9月,周小川行長曾表態,“不能讓老百姓手裏的錢毛了”,言之鑿鑿,令人記憶猶新。筆者以為,昔日表態其實較當下的言語更有力量。因為它道出了央行的重要職責就是保持幣值穩定。平心而論,政府印紙鈔已是從民眾身上抽了一次“鑄幣稅”,如果發鈔之後再漠視通脹,坐視通脹這個龐然怪獸蠶食民眾勞動所得和財富積累,則無異於玩忽職守。

  2010年的國內經濟形勢或許較2009年更為複雜,外有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內有實際通脹水準莫測的隱憂,當此之時,貨幣當局更應相信“行勝於言”:以儘早發出明確訊息,消除高漲的通脹預期為要務;以儘早明確政策釘住指標,廓清瀰漫的盲目猜測為要務;以儘早結合指標出臺政策工具,宣示貨幣政策獨立性為要務,而絕不能停留在“密切關注”。 

  □沈洪溥(北京 學者)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