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提高“勞動所得”勢在必行

時間:2009-12-03 09:28   來源:人民日報

  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佔比不到百分之四十二,並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資本回報比重卻節節上揚——

  提高“勞動所得”勢在必行

  ●在我國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是一個普遍現象,企業財富明顯向資本傾斜。下一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關鍵,是以工資改革為核心、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年終將至,盤點收入成為熱門話題。人們發現,試圖通過付出更多勞動來提高收入,似乎變得越來越難。廣西農民工朱孔孟説:“老闆一年能賺幾百萬,我們辛辛苦苦打一年工卻只能賺幾萬塊,而且兩年來也沒漲過工資。難道人和人之間的勞動差別就這麼大?”

  不是勞動差別大,而是賺錢的方式不同。企業主當然也要付出勞動,但他們賺錢主要依賴所投入的資金、廠房和設備,屬於資本所得;而普通工人呢,賺錢只能通過自己的勞動。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之間存在差距也正常,但若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引發很多問題。在我國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已是一個普遍現象,並且這種差距有逐漸拉大之勢。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從2000年開始,我國基尼系數已越過0.4的警戒線,並逐年上升,目前已超過0.48。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但資本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佔份額過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據了解,在發達國家,工資一般會佔企業運營成本50%左右,而在中國則不到10%。發達國家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國則不到42%,並呈逐年下降趨勢;資本回報的比重卻節節上揚。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鄭功成認為,這種利潤侵蝕工資、機器排擠勞動的現象,不利於縮小收入差距,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更不利於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如果老百姓沒多少錢可以用來消費,出臺再多的刺激政策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楊宜勇認為,較之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社會收入轉移支付等財富再分配,初次分配無疑是收入分配公平與否的關鍵。如果這一環節出了問題,即使有後續的再分配調節,也很難矯正到位。在絕大部分百姓的收入來源都是勞動收入的情況下,下一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關鍵,就是以工資改革為核心、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勞動所得儘管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但真正落實還必須依賴強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目前,中國儘管已出臺最低工資制度,但實施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工資增長機制也不健全,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楊宜勇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有效途徑應是從制度和機制上突破,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即按照GDP增長比例確定勞動者報酬調整的幅度和頻率,確保職工工資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

  “此外,還必須在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談判機制,在實現企業資訊公開化的基礎上,提高普通勞動者與企業談判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收入水準。”楊宜勇説。

  楊宜勇提醒,壟斷行業是一個特殊行業,需要區別分析。“在一些壟斷企業,員工勞動付出不多,工資卻不低,這就不屬於資本所得擠佔勞動所得,而是恰恰相反。”楊宜勇説,壟斷行業收入畸高是引起社會非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必須通過市場化改革來打破。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