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泛珠三角合作帶來哪些商機?

時間:2009-06-26 14:3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沿海資本技術管理向內地流動  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産業群

    新興的硅産業引來13億元的“金鳳凰”!在近日結束的第五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洽談會上,四川樂山市大力推銷硅晶産業,從粵、港、澳等地獲得了項目投資資金。

    樂山市的情況只是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洽談會上跨地域合作的一個縮影。打通東、中、西部9省脈絡,連接港澳,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讓經濟結構差異明顯的各省區找到了互補合作的平臺,所産生的乘數效應帶來了多方共贏。

    産業轉移再上臺階

    江西贛州,2008年獲准設立的贛州香港工業園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它主要承載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機械製造、電子、食品加工、現代輕紡等工業項目,已經成為贛州吸引港資的重要平臺。

    金融危機之下,泛珠三角區域11兄弟抱團取暖,加快優勢資本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重組,以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的多層次産業群。

    內地各省區,資源豐富、市場容量廣闊,製造加工業已有相當的規模;而港澳具有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重要地位,基礎設施完備,營商環境良好,服務業發達。因此,商務部部長助理崇泉認為:“要鼓勵港澳及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的資本、技術、管理生産要素向其他省區流動,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推進東、中、西經濟互動。”

    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港資企業也非常希望開拓內地市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香港政府已經推出多項措施鼓勵企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我們還組織了經貿代表團到湖南、江西、四川及廣西等泛珠省區的承接地考察。”此後,香港還將舉辦對接會、展銷會和發佈有關當地消費市場的資訊,協助港商將貨品內銷。

    廣東省經貿代表團團長佟星認為,在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面前,應該探索跨行政、跨經濟所有制的合作。“總之,要讓各種生産要素充分流動起來。”他舉例説,廣州市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建工業園就是打破行政級別進行合作的嘗試。

    尋求對接東盟之路

    泛珠三角區域毗鄰東盟,在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即將建成之際,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迎來開拓東盟市場的新機遇。

    在2006年第三屆泛珠三角論壇期間,區域內11位行政首長與東盟10國代表聚首雲南,實現了泛珠三角各方與東盟的首次直接對話。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飚介紹,2004年至2008年,廣西與東盟的貿易額增長了3倍,年增長37%;東盟在廣西的實際投資額增長了4.38倍,廣西在東盟的協議投資額增長了26倍。

    經貿發展,交通先行。本屆泛珠三角論壇把“攜手共建泛珠區域與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大通道”列為三大議題之一。各方一致認為,應該加快建設區域沿海港口群,聯手開發西江黃金水道,重點推進省際和通往東盟的高速公路,以形成相互通達、內外連接的水路、陸路、航空網。雲南省還提出了構建第三亞歐大陸橋的設想,以打通中國與東盟、南盟、西亞、非洲和歐盟的陸路交通。

    借助東盟博覽會,廣西已經和東盟各國簽署了一系列貿易、農業、旅遊、文化交流與合作協議,不斷加大對東盟的市場開拓和投資力度。四川省省長蔣巨峰也表示,四川鼓勵本地優勢企業到東盟投資,開展包括工程承包在內的各項合作;並積極引導東盟各國的優勢企業來川投資發展。

    市場壁壘仍亟須破除

    2004年首屆泛珠三角論壇上,“9+2”成員就達成了“打破地區封鎖,促進市場開放”的共識。此後5年,11省區在推動旅遊、污染、環保等多方面達成了框架合作協議。然而,區域經濟發展的“聯動效應”還遠未被充分發掘,各自為政的“諸侯經濟”現象仍然存在。

    “‘9+2’各省區之間條塊分割、肥水不流外人田,與真正的區域經濟相悖。”廣西壯族自治區黨校副教授申華林認為,這已經成為阻礙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絆腳石。同時,泛珠三角各省區目前的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比較鬆散,各方對泛珠的定位也不夠明確。

    消除市場壁壘,最基本的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鐵道部副部長王志國指出,雖然泛珠三角區域鐵路建設發展較快,但從總體上看,鐵路網規模還比較小,路網結構不夠合理,主要鐵路幹線通道能力依然比較緊張。為此,鐵道部對泛珠三角區域鐵路建設規模進行了大幅度擴充。到2012年,泛珠三角將新建鐵路1.1萬公里,區域內鐵路總規模將達到3萬公里。到2020年,新建鐵路達到2.4萬公里,區域內路網規模將達到4.4萬公里。

    此外,還要促進區域內人才、物資等生産要素大流通,推動資訊資源共用。破除人才、人員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和其他阻礙生産要素流動的行政壁壘,讓泛珠三角區域的人員和生産要素真正“流動”起來。通過在交通運輸、勞務、資訊等方面的攜手合作,泛珠三角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無障礙市場。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