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稱:2008年起我國産業競爭力開始下降

時間:2010-08-23 09:5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2日發佈《中國産業競爭力報告(2010)》。報告表示,“十一五”時期的前三年,中國的産業競爭力總體趨於上升,但是自2008年起中國産業的競爭力開始下降,未來甚至面臨潛在的産業競爭優勢斷檔的風險。

  “中國‘十二五’産業競爭力提升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我把它概括為中國在‘十二五’時期由於操作不當、政策不合理,有可能造成競爭優勢斷檔。”對於未來的産業競爭力走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張其仔這樣判斷。

  他説,中國已經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今後的任務就是由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最終進入高收入國家之列。但在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後,中國要完成向中高收入國家轉變並最終成為高收入國家的歷史重任,會經歷一個轉型期。在這個時期,隨著工資成本、環境保護標準等的提高,傳統的有競爭優勢的産業,必然會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嚴峻挑戰。中國要想實現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目標,必須創新競爭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和附加價值高的産業。

  但在發展這些産業的過程中,中國將不得不面臨與一些經濟技術實力超強的發達國家的競爭,這種競爭是十分殘酷的。在這樣一個産業競爭優勢的轉型期,如果應對不當,就會面臨較大的競爭優勢斷檔風險。一些有競爭優勢的産業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衝擊下會失去競爭力,新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産業一時難以形成,在競爭優勢上形成一個“真空”期。中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這種苗頭。如何有效化解這些地區業已顯現的競爭優勢斷檔風險,防止由局部斷檔演化成全局性斷檔,是中國未來一個時期産業競爭力提升上面臨的一項最艱巨的任務。

  “十二五”時期,中國産業競爭力提升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中國的低碳競爭力較弱。張其仔認為,這也是可能導致中國産業競爭優勢斷檔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表示,國際金融危機使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受到重創。針對此次金融危機産生的原因,國內外的討論很多。但在各種各樣的解釋背後反映出來的都是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製造業的産業競爭力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出現了相對下降。

  報告指出,為了維護和提升其産業的國際競爭力,西方發達國家一方面採取一系列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另一方面,則努力推動競爭優勢的轉型。最為突出的一個措施就是力圖通過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重構國際競爭秩序。早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一些西方國家就開始把低碳經濟作為其新的競爭戰略支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盟更加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美、日也改變對發展低碳經濟的態度,開始注重向低碳經濟的轉型。發達國家向低碳經濟的加快轉型,對中國會造成壓力,原因在於中國産品中的碳密度較大。

  “對中國而言,從地區考察,山西、貴州、寧夏、內蒙古等低碳競爭力很弱,東部地區相對於中西部地區,其低碳競爭力更強,發達國家向低碳經濟轉型不僅會對中國的整體産業競爭力造成影響,也會對中西部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影響,更不利於地區間的協調發展。”張其仔説。

  總之,從産業競爭力來看,中國面臨的問題在於産業競爭力下降,解決辦法則是要實現産業競爭優勢轉型。那麼如何確保轉型成功呢?報告給出了數項建議,最重要的一項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調整節奏、優化路徑”。

  報告表示,為了避免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上過急、步子過大,避免新出臺的政策對企業和短期經濟增長造成過大衝擊,就要科學地選擇政策出臺的時機和政策組合,盡可能把由於各種政策調整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壓力分散到不同的時期,使企業有相對充足的時間調整其生産經營活動,形成新的技術能力,以適應新的政策需要。

  另外,為了讓中國實現産業競爭優勢轉型,報告還建議,支援傳統優勢行業的産業內升級,加大傳統優勢行業關鍵技術的開發,防止傳統優勢行業競爭力下滑;加大對未來關鍵性引導産業的關鍵技術開發,大力扶持在下一輪産業競爭中具有關鍵支撐的引導産業的發展;設立中小企業出口技術支援計劃;優化進口産品結構,加大技術引進和高新技術産品的引進力度。(方燁)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