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數據持續走暖 通脹風險需預防

時間:2009-10-23 09:4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保增長無懸念調結構需加快步伐

  國家統計局22日公佈,初步測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2178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比上半年加快0.6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6.1%,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8.9%。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表示,今年“保八”沒有懸念。

  李曉超説,從公佈的三季度數據來看,經濟的亮點來自於五個方面:一是生産增速逐季加快。三季度GDP同比增長8.9%,比一季度加快1.8個百分點,比二季度加快了1個百分點。經濟領域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工業三季度增長12.4%,比一季度加快4個百分點,比二季度的9.1%加快3.3個百分點。

  二是國內需求快速增長。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3.2%,連續兩個季度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3%,也比一、二季度有所加快。 
 

  三是經濟運作品質的顯著提高。財政收入三季度增長24.1%,比二季度加快了21.5個百分點;同時工業企業利潤止降轉升,6至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6.9%,出現了由負轉正的局面。

  四是經濟的回升面明顯擴大。從工業看,前三季度全部39個規模以上的工業行業均實現增長,31個地區中29個保持增長。從投資看,在整個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房地産投資逐季明顯加快。

  五是市場信心進一步增強。包括企業景氣指數、企業家信心指數、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都在穩步上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經濟數據説明,當前我國經濟回升趨勢已經明朗,未來經濟回升趨勢將繼續維持。首先,我國投資增長仍有後勁。一方面,新開工項目增長仍處高位,為未來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奠定了基礎。尤其是政府投資增長仍有空間。在我國4萬億的投資預算中,明年還有超過5000億的中央投資等待下發。另一方面,以房地産投資為代表的民間投資的加速將進一步帶動投資增長。數據顯示,9月份房地産投資增速已接近2007年下半年的高增長速度。此外,信貸資金並非固定資産投資主要來源,因此信貸增速放緩對投資增速影響不大。

  其次,消費增長勢頭良好。今年以來,政府將擴大消費、改善民生作為所有計劃的政策重點之一。政府所有計劃中多項政策著重啟動住房、汽車等消費熱點,取得很好的政策效果。房地産和汽車銷售的持續升溫將帶動下游關聯産業的增長。預計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包括就業、收入和股市的變化,在收入效應和財富效應的影響下,未來居民消費信心將呈提高態勢,各類消費活動將進一步活躍,這將對經濟增長提供穩定的支援作用。

  三是全球經濟將企穩回升,年底我國進出口同比增速有望恢復正增長。

  李曉超表示,隨著中央所有計劃的不斷落實,今年前三季度GDP實現了同比增長7.7%,為實現全年8%的目標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的説實現全年8%的目標是有把握的。是沒有懸念的。”他説。

  唐建偉也做出了同樣的判斷。他説,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GDP增速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出現快速下滑,增速分別為6.8%和6.1%,創下近年來的新低。由於同期基數較低,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GDP可能出現較高增速。“初步預計今年四季度GDP增速為9.8%,2009年全年GDP增速為8.5%左右。2010年全年GDP增速有望達到10%左右。”

  談到下一步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胡遲表示,要抓緊經濟復蘇的機會,及時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胡遲説,從目前的數據看,由於總結吸取了以往宏觀調控的經驗,此次中央反危機的宏觀調控政策效率好於以往,經濟回升的軌跡走出了人們事先希望的V字型,令人感到欣喜。不過,此次中央的方針是“保增長、調結構”,但在實際執行中,調結構還是在相當程度上不得不讓位於保增長。有數據表明,一些投資流入已經産能過剩的行業。因此,在經濟增長目標基本得到確保以後,應當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以重點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和發展新能源等新興産業為抓手,調整經濟結構。如果此次再不抓住時機切實調整經濟結構,則中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就會存在很大隱患,而且越往後,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本會越大,越來越令整個經濟難以承受。

  貨幣政策退出時機未到明年存在小幅加息可能

  目前,物價回升趨勢已經確立,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份CPI環比上月增長0.4%。這一數據也強化了政策退出的預期,但經濟學家認為,短期內中國的貨幣政策主基調大幅調整的可能性不大,近期政策的著眼點在於結構調整。

  “短期內,中國的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大幅調整的可能性不大,關鍵則在於根據國際和國內經濟金融狀況靈活微調貨幣政策的鬆緊度,即貨幣政策由事實上的反危機時期的過度寬鬆真正回歸到中性的適度寬鬆方向上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貨幣政策當然應當對通貨膨脹保持高度警惕,不過,如果把結構調整作為宏觀政策的主要任務的話,較為溫和的物價上漲對於推進結構調整可能是相對有利的。

  從全球視野觀察,雖然澳大利亞已經率先加息,但全球主要央行的跟進加息還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目前各國主要擔憂的仍是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通脹壓力顯然也不迫切。

  巴曙松認為,國內佔CPI較大比重的農産品連年豐收,工業製成品並不存在明顯的供不應求,依然存在明顯的産能缺口,因此,2010年CPI預計3%左右,但其中輸入型的影響因素可能最為顯著。實際上,對於中國這樣經濟結構迅速調整的經濟體,對於物價上漲壓力也應當有一定的容忍度,同時利用類似的物價環境來推動結構調整可能效果更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預計,未來CPI、PPI同比降幅會繼續收窄,CPI在11月左右有望轉負為正,PPI轉正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2010年全年CPI同比漲幅可能在4%以下。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鋻於經濟增長不再值得擔憂而且CPI通脹近期也無大的風險,未來幾個季度政府正面臨很好的機會來著重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預期至少在2010年3月份之前不會採取諸如加息之類大的緊縮措施。

  不過,雖然大多數經濟學家並不緊張通脹預期,但已開始關注新一輪的資産泡沫風險。巴曙松認為,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中國本土市場,資産泡沫的形成條件已基本具備,需要引起關注。這些條件包括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所謂的內部條件主要是,寬鬆的貨幣投放和銀行信貸;國內實體經濟的企穩復蘇;出口復蘇將引起經常賬戶順差和外匯儲備積累,這會形成流動性的新增的動力。外部條件則主要是全球為了應對危機普遍投放的流動性對中國的流動性增長形成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率先復蘇,經濟基本面好轉,加之國外較低的資金成本,可以看到國際資本正在加速流向中國。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儘管中國的寬鬆政策始終強調面向實體經濟的需要,直接將大量資金注入實體經濟,但是,隨著國際範圍內通脹預期和資産泡沫風險的上升,政策的動態微調並且適時考慮逐步退出將顯得更為重要。”巴曙松認為,當前全球的中央銀行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如何從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退出,因此,中國貨幣政策的選擇不但要考慮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更要把它放到全球貨幣政策“再平衡”的大背景中。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預計,央行票據和正回購等公開市場業務仍將是央行2009年內貨幣政策微調的主要手段,但2010年存款準備金率存在上調可能。在利率方面,他認為,2010年上半年存在利率上調的可能性,不過即使上調幅度也會較小。

  關注未來風險專家提醒預防通脹

  國家統計局22日公佈,9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8%,與8月相比,同比跌幅縮小0.4個百分點。專家預計CPI即將轉正,認為現在已經是時候考慮預防未來很可能出現的通脹問題了。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熊鵬認為,雖然近期CPI同比仍然呈現負值,但降幅正在逐步收窄,物價運作已經走出下行週期,逐漸步入上升通道,預計CPI在11月左右有望轉負為正。

  究其原因,首先,當前我國經濟復蘇的內外環境繼續向好。投資和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出口好轉,外需繼續保持緩慢回暖態勢。總需求的持續擴張將顯著增強物價上漲動力。

  其次,此前主導物價下行的翹尾因素負效應將在10至12月明顯減弱。去年8至12月CPI的環比增幅基本都呈負值。而PPI在2008年8月份達到高點,之後開始普遍回落。這意味著即使今年10至12月環比持平,CPI和PPI同比也將會逐漸上升。

  再次,多數食品價格繼續上漲。如受生豬存欄量持續下降影響,近期豬肉價格維持小幅上漲;雞蛋、蔬菜等農産品價格也將在接下來的傳統消費旺季持續上漲;而南北方持續旱情以及10月12日國家再次提高糧食收購價將進一步推高玉米等農産品價格。

  此外,非食品價格環比企穩。居住類、娛樂教育文化和交通通信等價格反彈幅度有所加大,將推動非食品價格繼續攀升。

  同時,“輸入型”通脹壓力漸增。隨著美元持續走弱和國際經濟形勢好轉將推動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走高。近期國際原油、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強勁攀升將持續加重未來國外輸入型通脹壓力。

  最後,短期內寬鬆的貨幣環境不會改變。9月M1增速17個月來首超M2,説明貨幣供應中的活躍部分增量趨於擴大,這會對未來物價構成上漲壓力。

  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今年後幾個月,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係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這説明通脹風險已經引起了最高管理層的理解和重視,並可能將對未來的調控政策産生實際影響。”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胡遲對記者説。

  他表示,在經濟增長“保八”的目標基本完成的前提下,考慮預防明年以後很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問題,這絕不是“聳人聽聞”,或者是過慮了。因為此次為把經濟在短時間內拉起來,央行已經向市場注入了比以前大得多的流動性。儘管央行已經表示寬鬆貨幣政策要有所微調,但最新的數據顯示,9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已經達到29%,為自1997年以來的最快速度。這些貨幣增量都會在未來的經濟運作中體現出來。根據以往的運作經驗,在通縮與通脹之間的轉換是較快的,並不像有些經濟學家所預計的那樣是遙遠的。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也認為,談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風險,最大的一項可能就是通脹問題。雖然美國還沒考慮這一問題,但不説明中國現在考慮就為時過早。因為美國經濟是從金融到實體經濟,中國經濟則是從外貿到內需,所以本輪全球性的通貨膨脹更可能先從新興市場國家出現。預計中國未來的通貨膨脹將有兩大特點,一是輸入型通脹,因為從3月份以來,糧、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經走高,並影響到了中國國內的資産價格;二是信貸推動,由於中央鼓勵在地方構建融資平臺,所以信貸規模很可能最終失控。據他預測,年內我國CPI就將轉正,明年上半年達到3%左右的增速,明年下半年通貨膨脹就可能出現。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也表示,從當前的現實來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問題。但是,“我們也要看到CPI環比出現了上漲,存在著通脹的預期,對通脹預期要給以高度關注。”

  熊鵬表示,當前我國總體物價水準雖然尚處於歷史低位,但是物價拐點已過,上行週期已經開啟,未來通脹預期可能持續上升,對此應當保持警惕。建議未來我國物價調控要注意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加強良性干預來穩定總體物價水準。一是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特別要提高貨幣政策的科學性、前瞻性、有效性,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同時要防止資産價格過度上揚,考慮適度寬鬆貨幣政策適時退出的預案;二是完善對農産品的調控,避免價格過度波動。例如,政府要加強資訊發佈預警和價格監測、運用市場化手段引導農戶合理安排生産等長期扶持政策等。三是繼續完善資源性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穩定壟斷行業價格。四是努力爭取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定價話語權,提高中國及人民幣在大宗商品定價方面的話語權。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