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週年:旅遊業發展見證中國人生活變化
時間:2008-11-07 14:03 來源:新華網
改革開放之初,出境遊對很多中國人來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如今,曾經的“奢侈品”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經濟發展讓中國人“看世界”的腳步越走越遠,人們也在旅遊中學會了休閒和享受生活。
上世紀80年代前,很多中國人都沒有“旅遊”的概念,直到90年代,百姓才開始有了旅遊的意識,國內遊逐漸興起並日益紅火,當時景點不多,北京、西安等名勝古跡多的地方成了少數幾個熱門的旅遊城市。
“那時能去一次北京是非常了不起的,身邊的人都會很羨慕你,去過首都,去過天安門。”退休教師曾惠玲對自己年輕時第一次去北京旅遊印象深刻,曾老師説,上世紀90年代,能在天安門和長城留個影,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那時去一趟北京是很多人的夢想,而出境則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中國人最早的出境遊起源於1983年,香港、澳門對內地居民開放旅遊後,廣東地區的“港澳探親遊”成為出境遊的開始。
廣東潮州人黃樂傑始終記得20年前首次去香港的情景,當時他去香港探望多年不見的姑媽,讓遠親近鄰羨慕不已,紛紛托他捎帶點“香港貨”。“這個親戚托我帶一條金項鍊,那個朋友請我帶個手錶,還有人要我帶些藥。”黃樂傑説。
如今,昔日高不可攀的購物“天堂”已經變成觸手可及的“鄰居”,一些喜歡購物的廣東人,一個月要去香港幾次,對香港的熟悉程度不亞於自家城市,成了地地道道的“香港通”。
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人們出境遊的目的地也不僅僅局限在港澳地區。中國國家旅遊局發佈的消息稱,截至今年8月,已開放的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有135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遊客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每年的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在雪梨歌劇院、埃及的金字塔、日本富士山等世界各地的風景名勝,經常可見出遊的中國人。
隨著中國人的腳步越走越遠,人們旅遊的心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港澳自由行開放以來,便捷的港澳遊大大豐富了內地居民的娛樂休閒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去香港不再僅僅為了旅遊,很多人去香港購物,有人為了看一場偶像的演唱會,或者是到書展湊一下熱鬧,也有人是趁最新的大片上映到香港搶先觀看,甚至廣東的居民只是為了與香港的親朋好友喝早茶。
從事多年導遊工作的林先生感慨地説,以前人們是為了旅遊而旅遊,每到一個景點,匆忙留下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如今,旅遊對很多人來説是“享受世界”,這是一種人生態度的轉變。
目前,旅遊也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利”,在很多旅行團中,經常可以看到銀發一族結伴出遊。廣之旅國內遊總部副總經理文爽説,隨著人們養老觀念的變化,年輕人孝敬父母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物質手段,而是更加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很多子女請父母出遊散心、鍛鍊身體,老人家也欣然接受這種“花錢買享受”的做法,而這在以前,很多老人都會認為是浪費錢。
廣東中旅新聞發言人王堅説,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旅遊的目的正逐漸多樣化和個性化,二十年前,旅遊僅僅是因為好奇、見世面,如今,旅遊是隨意隨心的,已從傳統意義上的觀光轉變成休閒度假、享受生活,還有不少人是為了增長見識、磨煉意志、與人交往,出遊目的發生了深層次的改變。
在媒體工作的小許今年六月與“驢友”們去了一趟湘西鳳凰,在江邊的吊腳樓住了十天,吃飯、喝茶、曬太陽、發呆、和當地人閒聊……整個行程只花了2000多元,但卻讓小許樂不思蜀。小許説,之所以愛上這種“懶散”的旅遊方式,是因為它能讓心情完全放鬆,達到真正休閒度假的目的,同時又能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與別人交流感情,可以説這既是一種旅遊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由於日常生活壓力的增大,這種以旅遊享受生活的方式受到了很多都市人的追捧,人們不在乎出去遊了哪些景點,而更加強調休息和放鬆的品質,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都市人走出大城市,選擇“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的鄉村遊和生態遊。
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旅遊業迅猛發展進程中,旅遊消費正日趨個性化,旅遊的休閒性和求異性已經成為人們旅遊的重要內容。對很多人來説,旅遊是用來調劑緊張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適合自己的旅遊方式中,人們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和享受。(賴少芬)
編輯: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