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支付武漢遇冷 推出六年少有市民嘗鮮

時間:2010-04-02 09:25   來源:長江日報
  昨日,記者以想要開辦手機支付業務為由,探詢多家銀行網點。

  “我想開個手機支付....”“我們這裡沒有。”還沒等記者把話説完,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馬上接過話頭。

  記者又來到位於江漢路的民生銀行,“我印象中有,稍等一下。”大堂經理拿出一本銀行行銷活動宣傳單,仔細地搜尋,沒有任何發現。“我去問一下櫃檯”,幾分鐘後,該經理抱歉道:“櫃檯都不太清楚,建議你還是不要辦的好,我記得曾經有過一款‘易匯通’業務,但是在我手上從來都沒有人辦過。”

  相隔不遠的中信銀行內,一劉姓經理遞給記者一張網上銀行的宣傳單。“我們這裡有手機銀行,但是你還是開通網上銀行吧,功能比較強大,手機銀行只有查詢和轉賬的功能,很少人用。”

  記者從湖北銀聯了解到,目前湖北地區銀聯手機支付業務的使用者有50萬人左右,年均交易額達70億,但是絕大部分的資金都是手機運營商和其代理商的資金往來,個人交易的人數極少。資料顯示,手機支付業務早在2004年就出現在江城,時隔6年為什麼仍然沒被廣大市民接受?

  招行武漢分行零售部李雪梅介紹,手機支付業務推廣存在難度,一些銀行也沒有將其作為行銷的重點。手機上網的客戶群體量、登錄網速、通訊平臺是否好用以及手機銀行功能的局限性都是制約手機支付業務發展的原因。“現在手機就分好多種,行貨、私貨,設置不一樣就會使得手機登錄不上銀行網站。”她表示,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是影響手機支付普及的一個關鍵因素。

  交行湖北省分行電子銀行部李敏透露:“手機支付這種新生事物還是年輕人比較喜歡嘗試,讓中老年人接受還是有難度。交行現在主推的‘e動交行’,就是把産品定位在年輕人身上,效果還不錯。”

  專業機構研究表明,手機支付僅佔用戶使用的手機應用服務的很小份額,遠落後於手機閱讀、手機遊戲、手機郵箱等其他應用。這説明用戶對手機支付的使用習慣尚未形成。沒有大批習慣使用手機支付業務的用戶群,也就不會有手機支付業務的廣闊市場空間。所以,如何將手機支付從一小群人的時尚行為推廣為大眾的普遍行為,銀行和運營商還有不少的功課要做。

  對於記者提出的安全性疑惑,李雪梅回答肯定:“手機上網很安全,我們行的人都在用。”説完她就拿出自己的手機,演示一遍登錄過程,“輸入卡號和密碼的區域都裝有安全控件,操作也很方便。”

  但是,市民對手機支付的安全問題仍心存顧慮,“我的手機掉了,別人用我的手機取現怎麼辦?”,“我發送密碼,資訊被駭客中途攔截了怎麼辦?”談到這些問題,一位劉姓小姐顯得十分擔心。

  解密手機支付

  手機支付也被稱作移動支付,是一種允許移動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的服務方式。包括手機訂購、手機繳費、手機銀行、刷手機消費等業務。

  目前,手機支付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四種:以運營商為主體、以銀行為主體、以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為主體、銀行與運營商合作。

  運營商為主體的運營模式,移動運營商將用戶的手機話費賬戶或專門的小額賬戶作為手機支付賬戶,用戶所發生的手機支付交易費用全部從用戶的賬戶中扣減,

  銀行為主體的運營模式,銀行需要為用戶的手機將SIM卡換為STK卡,用戶在手機上可以直接登錄所在銀行的賬戶,進行手機支付交易。

  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為主體的運營模式,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是獨立於銀行和移動運營商之外的經濟實體,其自己拓展用戶,與銀行及移動運營商協商合作,提供手機支付業務。

  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運營模式,是移動支付技術安全和信用管理領域的強強聯手,移動運營商與銀行關注各自的核心産品,形成一種戰略聯盟。

  2002年,手機支付就出現在我國,但一直沒被廣大消費者所熟悉。而在國際上,這項業務的發展早已頗具規模。《福布斯》雜誌的調查稱,2008年日本手機支付用戶為4900萬,佔總人口的38.5%,手機支付市場規模達到47.3億元人民幣,佔移動網際網路産業總收入的11%。

  現在,歐洲國家的手機支付多數採用多國電信運營商聯合運作的方式,而銀行作為合作者但不參與運營,日本則是移動運營商利用其在産業鏈中的優勢地位來推動手機支付業務,整合終端廠商資源,聯合銀行提供手機銀行業務。在韓國,銀行獨家運營模式已形成規模。

  中國的手機支付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金融機構與運營商合作的手機支付方式,用戶將手機號碼與銀行卡等用戶支付賬號綁定,用戶可以通過短信、WAP等形式利用銀行卡等賬戶進行交易;第二種模式是運營商為用戶提供一個賬號,用戶預先存入費用並從該賬戶中支付費用,或者運營商通過SIM卡和STK卡直接從用戶的話費中扣除移動支付交易費用。

  安全成就趨勢

  有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消費者用手機支付的金額將達220億美元。在手機支付發展較早的日本,該項業務的用戶接近5000萬戶,佔全日本手機用戶數量的近50%。而截至去年末,我國已擁有7.2億的手機用戶,居全球第一。如此龐大的用戶群,為中國的手機支付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手機安全技術的不斷升級,也使手機支付的前景相對樂觀。

  社科院資訊化研究中心方面表示,從安全、保密和快捷的角度出發,手機支付其實比網上支付要更安全,因為手機小,供駭客施展、發揮技術優勢的空間小。

  而市民提出的手機遺失後賬戶被竊取,輸入密碼時被“空中攔截”的安全顧慮也正在得到解決。

  有專家告訴記者,手機銀行通過綁定手機號和銀行賬號,在進行交易時使用電子銀行密碼卡進行身份認證,安全是有保障的,像繳水費、電費等,這些遠端支付的賬戶在後臺,其實卡本身是沒有錢的,而是連到後臺進行支付,這種情況後臺賬戶的安全性可得到密碼保護。若手機被盜,綁定資料的手機也可馬上禁用支付功能,然後換卡。為保證客戶資金安全,與運營商合作的各大銀行在相關技術認證和單筆、日限額上也都進行了嚴控。

  同時,經手機傳輸的密碼必須通過空中協議的密文進行傳輸校驗,沒有密鑰根本得不到密碼。現在的技術就是把RF做在SIM卡裏面,而且還融合了安全晶片,除非是晶片的提供商,否則不可能破解。

  手機安全性能的提高,將使得手機支付擁有銀行卡無法比擬的優勢:允許並行支付。用銀行卡刷卡,每台POS每次只能允許一個客戶進行交易,而手機支付卻可以同時允許多個客戶進行交易,這時使用手機支付就比使用銀行卡更隨時,也更隨地。屆時,手機支付很有可能“搶”走銀行卡的市場份額。(程思思)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