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制勝十大法則

2010-06-28 09:06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胡珊珊
  不少人覺得炒股賺錢太難,事實上,只要你認真遵守炒股法則,炒股賺錢其實並不很難。筆者根據多年炒股經驗,總結出十大賺錢法則。

  法則一:規避風險

  在股市,人最容易受到他人情感變化的影響,或不能自我控制,貿然建倉;或不能忍受損失,斬倉在“地板價”上。機會失去一次,下次還會再來,所以,保存實力,才有賺錢的可能。過度“透支”炒股或頻繁建倉而被“打穿立正”者才是最沒有機會的人。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投資格言:“把風險放在心上,利潤才會伴隨自己。”

  法則二:用好工具

  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有一個好工具,如航海必須要有指南針。股票市場猶如浩瀚的大海,是一個方向性很強,而變化又是非常快的地方,只有掌握了一個有效的和好的工具——某些好的操作軟體和有效的炒股方法,幫你在變化極快的股市中把握方向,去蕪存菁選好股票,才能在市場中賺到錢。目前A股市場的股票已經超過1800隻,而且還會不斷擴容。每只股票的基本面不斷變化,甚至還會不斷增加新的投資品種,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工具,如何在這個市場上打拼呢?

  法則三:順勢而為

  順勢而為就是要求投資者摒棄所有的主觀分析,認清身處的市勢趨向,依趨勢而動。在升勢中逆勢看空或在跌勢中頑強做多,肯定會失敗。因為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料市場漲跌何時結束,盲目地逃頂或抄底,事後證明不是逃得過晚就是抄得過早。只有認清市場趨向並順勢而為,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法則四:密切跟蹤

  通常高價買進是股市操作大忌,但有人這樣做,卻能賺大錢。不錯,市場很多時候都不能用常理去推測。當市場處於強勢時,則宜做多,逢低、逢回檔、逢強勢調整買入;當市場處於弱勢時,則應以做空為主,逢高、逢反抽、逢弱勢調整時賣出。

  投資者不要自以為聰明,要密切跟蹤股價,按可信的交易系統給的信號進出,在買賣時機確認後果斷行動。但是,你的交易系統必須符合科學、客觀、定性三個要求。“科學”是指每一次交易贏的概率大於80%,“客觀”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定性”是指至少能以一個數學模型來描述。

  法則五:靈活操作

  一般原則是:對手中一路縮量下跌的弱勢股不能長期持有或輕易補倉。弱勢股就是成交量較小,換手率偏低,在大盤反彈時其反彈乏力,而大盤調整時又很容易下跌。一旦被界定為弱勢股,則對其補倉應慎之又慎。補倉的目的是要儘快將套牢的資金解救出來,在不能確認補倉股後市會走強的前提下,匆忙在所謂低位補倉,風險很大。有的投資者認定在哪只股票上輸錢,就一定要在哪只股票上補回來。其實,炒股票就是進行資金遊戲,甲股輸了從乙股中賺回來效果完全一樣。

  法則六:巧用技術

  最近幾年,市場上崇尚基本面選股,這在大牛市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我們看到許多中小散戶運用基本面選股,效果仍然不佳。顯然,單用基本面選股有失偏頗。股價為什麼上漲?有人大量買入。所以,基本面好的股票不一定會上漲,而大漲的股票在技術面上百分之百地好。所以,對於中小散戶來説,還是要學一些技術方法,這樣操作起來把握更大。

  法則七:捉強勢股

  股價低不是買進股票的理由。我們經常看到,強勢的高價股比弱勢的低價股要安全得多,所以,趨勢是我們永遠的朋友和買股依據。當然,這只是炒短線的基本法則。

  法則八:切忌猶豫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投資者在交易時猶豫不決,按照他們的説法是為了避免風險,要謹慎、謹慎再謹慎。殊不知,這是投資者心態不成熟的標誌,因為許多時候市場的機會稍縱即逝。在關鍵時刻患得患失,只能説明他對行情沒有充分的把握,或者説功課沒有做到家。人生經常需要在關鍵時刻採取“博”的精神,“博”錯了就應及時止損。當然,要在關鍵時候“博”,不要頻繁地“博”。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控制和避免風險。

  法則九:把握界限

  短線操作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不參與股價走勢的調整。長線投資有長線投資的策略和方法,短線炒作也有其短線炒作的思路和操盤手法。股市中最常見的錯誤就是長期的投資計劃被短期的震蕩所震懾,原本計劃賺50%以上才出局,卻經不起5%-10%的小小震蕩而匆忙平倉;而原打算短線炒作,本來每股只想賺1元錢,卻因被套而被迫長期投資,以至深套。顯然,這是完全缺乏止損意識和投資觀念的表現。

  短線就必須短做,有錢賺要走,沒錢賺也要走,輸錢後更要快走。長線則必須長做,即逢歷史新低介入,逢眾人拋棄時介入,然後在眾人推薦和追漲該股時退出。

  法則十:切勿過量

  投資者在交易時必鬚根據自身的資金實力量力而行,任何一次買賣都不允許過量。一般來説,剛建倉時,大多數投資者都不會買賣過量。問題出在買賣受損時為了及時解套,許多投資者就忘記了這一原則,頻繁做賭徒式加碼和補倉的動作。殊不知,股票操作成功的關鍵是被動地跟蹤股價運動,不可妄想自己比市場更聰明。要知道,市場永遠是正確的,投資失敗了不要責怪市場不理智,而是自己不理智。□邵陽 文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