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工行黃金摻假 代銷杜絕無法漏洞

2012-10-12 08:49     來源:新華網     編輯:范樂

  被視為信心與品質象徵的黃金,因捲入“造假”風波而成為近日備受關注的焦點。近日有網友稱,工商銀行出售的黃金被用戶檢測後發現其中摻假,引發消費者廣泛關注,並紛紛對銀行所售黃金的品質提出質疑。隨後,工商銀行予以否認,但公眾對於銀行黃金的摻假風波仍然存在著疑慮和質疑。

  而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銀行銷售渠道還是黃金企業的製造環節,的確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漏洞。

  用戶質疑金條摻假

  銀行喊冤

  黃金週期間,一位實名認證的網友發出的一條微博引起眾多黃金投資者的極大關注,並在短短的時間內被迅速轉發。這位網友在微博中稱,有客戶購買了工行的一公斤黃金後經過檢測,發現金條中摻雜了銥。而隨後他發佈了一條更為令人震驚的微博——“中國市場40%金條用銥或鎢摻假”。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説法令眾多購買過銀行黃金的客戶産生了恐慌感,不少人紛紛留言,對自己手中的黃金也産生了懷疑。

  處於輿論漩渦的工商銀行也迅速作出回應,工行貴金屬業務部新聞發言人施旭東表示“這純屬不實之言”。他介紹,工行嚴格貫徹上海黃金交易所對金條品質控制的標準,品牌金條從原料入庫、生産加工、産成品出廠前及銷售各個環節都進行了嚴格的品質控制。同時工行表示,對已售黃金承諾回購,消費者可以在工行200多家網點辦理黃金製品回購業務。

  與此同時,曾與工商銀行金條業務進行合作的中國金幣總公司,其一內部人士在介紹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這批金條是在國家造幣廠生産,作為央行印鈔造幣系統在品質上要求嚴格,絕對不會出現摻假現象。

  儘管如此,公眾對於銀行業整體上黃金業務的疑慮,並沒有完全消除。記者聯繫這位實名投訴的網友,但其所在公司表示不接受採訪,而其最初的投訴微博也已被其刪除。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有許多類似的用戶投訴,反映自己在銀行網點購買的黃金産品,拿到檢測機構檢測發現成色不純。

  代銷模式無法杜絕漏洞

  消費者需重品牌

  實際上,黃金摻假問題早已屢見不鮮,記者查閱發現此前全國各地工商質檢部門多次查處摻假黃金等。其中在2010年大中華區最大的珠寶商周生生爆出K金不足量的新聞,成為近年來最大的黃金珠寶品質案件,直接衝擊了公眾對黃金品質的信任。

  不過,來自銀行渠道的黃金存在品質問題,仍然衝擊了不少消費者的心理防線。銀行銷售的黃金是否完全有品質的保證?

  “摻假這種行為違背企業經營原則和商業道德,是一種可恥的行為,但從行業整體上來説或多或少總會存在,很難保證100%杜絕。”深圳市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名譽會長許錦池如是表示。他介紹説,作為全國黃金最大的生産基地,目前深圳有很多廠家為銀行加工製作黃金和金幣,但根本不需要資質,因為自2002年起國家已經放開對於金銀的生産加工經營權。在此情況下,不排除個別廠商通過造假等不法行為來牟取不當利益。

  可見,看黃金純不純,還得從國內銀行與黃金公司的合作模式説起。平安銀行貴金屬業務部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國內銀行與黃金公司之間常見合作方式包括三種:一是公司品牌的代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黃金製品上印製的是合作公司的logo,合作公司提供黃金並進行加工,合作公司利用銀行的渠道進行銷售,公司負責開立發票,表示客戶是從公司手中購買了黃金,公司負責解決所有售後問題,銀行只負責提供場所。也就是把金店開到銀行裏,但使用金店的自有品牌。因為銀行擁有最好的客戶渠道加上隱形的擔保,這種方式下公司也會對銀行支付相關代銷手續費。

  第二種是銀行品牌的代銷模式。這種模式下,黃金製品上印製的是銀行的品牌,但合作公司提供黃金並進行加工,利用銀行的渠道進行銷售,公司負責開立發票,表示客戶是從公司手中購買了黃金,公司解決主要的售後問題,銀行會進行協助。金條上印製了銀行的標誌,銀行提供了直接的信譽擔保,這種方式下,銀行獲得更高比例的代銷手續費。

  第三種是銀行品牌的自營模式。這種模式下,黃金製品上印製的是銀行的品牌,銀行提供黃金到合作公司進行加工,利用銀行自身的渠道進行銷售,銀行負責開立發票,表示客戶是從銀行手中購買了黃金,銀行解決所有的售後問題。這種模式下,合作公司僅收取加工費,其他利益均為銀行所有。

  據介紹,各種合作模式中,第三種模式的黃金由銀行提供,品質最有保證。替銀行加工的金條,為了維持合作關係,一般企業不會故意摻假,假的只是極少數。一旦客戶購買黃金出現品質問題,對於追責措施要看公司和銀行協議內容,一般需要賠償對方發生的實際損失、名譽損失等。還有一旦發現問題由生産商給替換,減少合作或取消合作,具體項目還看簽的合同。

  許錦池認為,網友們反映的黃金造假行為,對於黃金加工企業來説,在工藝上肯定是可以做得到的。儘管造假使得黃金的成色受到影響,但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僅從肉眼上根本無法辨別。

  此外,由於銀行黃金的來源眾多,國家在貴金屬生産方面沒有準入要求,有些銀行的黃金來自小作坊甚至是貼牌生産,因此銀行代銷黃金難免出現良莠不齊。

  消費者尷尬:“回購”大多是噱頭

  不過,在目前的黃金市場上,消費者處於相對的弱勢。一般情況下,消費者購買黃金,首先需要清楚了解産品是在哪生産的、哪家公司製作,從而選擇更為可靠的産品。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除了中國金幣等大型企業,很多銀行銷售的金幣和金條根本就沒有標明生産廠家,即使是銷售經理也回答不出具體的供應商,老百姓更是無法辨別。

  此外,消費者通過銀行購買黃金,還遭遇到鑒定難題。目前各家銀行並沒有自身的檢測中心,而全國目前也僅有為數不多的檢測機構。

  上述中國金幣總公司相關人士介紹,為了應對市場日益增多的黃金造假問題,他們在深圳國寶造幣有限公司設立了中國金銀幣鑒定中心,但目前還沒有對公眾開放,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將會在未來對公眾提供黃金檢測。

  目前,有些銀行打出“回購”牌來力證自己的産品品質,但上述中國金幣相關負責人認為,這在當前市場上更多只是一個噱頭。“銀行只是承諾回購,但沒有具體説明回購的主體。”他指出,在現實操作中的確有銀行開展回購,但並不是自身來操作,而是採取靈活做法,通過另外一家企業來辦理。而黃金銷售涉及的納稅問題也很難解決,因為投資者購買黃金時已經納稅,但退回時的稅金卻無法拿回,加上回購另行收費、手續煩瑣等多個原因,為回購設置了眾多門檻,導致很多用戶碰壁而無法成功辦理。

  專家建議:交易所金條最保險

  長期以來,黃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比較特殊,因此不少消費者對於爆出的摻假事件感到驚訝和難以接受。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黃金也是一種商品,和其他商品存在造假現象一樣,黃金摻假也並不稀奇。

  許錦池表示,摻假等畢竟還只是極個別現象,鋌而走險的廠商還是少數,國內黃金市場相對還是比較健康,總體上消費者也應該放心。同時,政府監管部門和銀行等機構也應加大監督力度,為消費者購買黃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大家買得放心。

  他同時呼籲銀行與生産加工廠家事先做好合作協議,嚴格交易行為,對黃金含量等各項指標作出相應規定,如果廠家産品不達標就要受到嚴厲處罰。與此同時,銀行應配備光譜檢測儀等設備,為消費者提供檢測便利。

  許錦池介紹,國內目前最有保證的當屬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業務,無論從原料、生産廠家等都有著嚴格的監控和制約。而從國內黃金企業來看,還不能做到像上海黃金交易所那樣完善,因此在自律的同時更需要進一步加強管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