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有關央行靈活利用貨幣工具調節市場資金供給的消息不斷傳出。1月5日,《金融時報》刊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關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稱要有規劃、有步驟、堅定不移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央行副行長胡曉煉近期也表示,下一階段,央行要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的總量調節與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結合起來,運用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配合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等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作用。還有媒體透露,2011年起央行將對各銀行按月測算及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措施,以更有針對性地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合理、適度、平穩投放。
種種聲音表明,利率市場化欲提速,市場對於以上資訊也給予了充分的解讀。其實,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子一直沒有停歇。“十一五”期間,央行在推動利率市場化工作上取得重大進步。自2007年上海銀行間市場拆放利率正式運作以來,其在貨幣市場利率體系中的基準地位逐步確立,正在逐步成為貨幣市場、票據市場、債券市場以及衍生産品市場的定價基準。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全面實現市場化,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進一步擴大,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放開,房貸利率浮動下限進行了調整。中央銀行票據和回購利率發揮了引領利率走勢的作用。
儘管如此,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遠未達到。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目前央行對貸款利率進行下限管理,主要是為防止銀行惡性競爭市場份額;對存款利率進行上限管理,則是避免銀行競相高息攬儲”。可見,由於存貸款利率未能完全放開,利率水準無法反映真實的資金供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貨幣政策效果。因此,在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空間、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有業內人士就對記者表示,頻頻傳出的利率市場化聲音,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市場化利率是市場競爭産生的,而一直以來依靠高利差生存的中國銀行業,在目前利差逐漸收窄、中間業務起步不久的大環境下,顯然不可能一步邁向市場化。正如周小川所説:我國利率市場化是一個不斷推進和完善的過程,需要培育各方面的條件,如增強金融機構的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提高客戶的自我選擇、自我保護能力,創造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等等。最終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
而毫無疑問的是,2011新年伊始傳出的有關利率市場化的種種資訊表明,央行貨幣政策更加靈活務實。
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堯基認為,“靈活務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針對新的一年中國面臨既要抑制高通脹、又要穩定增長的複雜局面,“央行信貸投放不設明確的目標”較以往是一個很大轉變。如此一來,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可不受事先設定目標的束縛,可進行針對性更強、更及時有效的調整。其次,他認為,“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能更好地體現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的靈活性。央行對各銀行按月測算及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措施將會抑制商業銀行的年初突擊放貸衝動,使其更好地控制風險、穩健運作,也能更好地體現國家對信貸政策調控意圖,促使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最後,他認為,超額準備金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貨幣政策的效力,因而應該逐步降低並最終取消超額準備金付息制度,不僅可改變商業銀行為“坐享無風險收益”的狀況,還可促使商業銀行不斷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及早為以後的利率市場化“預熱”。
新年伊始,央行以更加靈活務實的姿態向人們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將統籌協調使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增強宏觀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貫徹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馬翠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