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藏王陵 破譯吐蕃王朝的終極秘密

時間:2010-08-04 08:58   來源:西藏旅遊

  墓陵風水:享用不盡的盛世與繁華

  吐蕃王朝的歷代讚普陵墓被稱為“藏王陵”。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藏王陵群位于拉薩市東南、瓊結縣對面的丕惹山上,是公元七至九世紀歷代吐蕃讚普的墓葬群,方圓達3公里。

藏王墓也講究風水

  古代帝王陵寢一向神神秘秘屬“禁地”,連陵區周邊的圍牆都靠不得,牛羊更是不能在那里放牧。中國帝王陵寢差不多離不了一個共同標準:“龍穴砂少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這就是“風水說”,草草幾字,但執行起來內容和禁忌多多。帝王陵寑選址的好壞,則直接影響國運、江山的興亡,格外受到重視,因為選址不慎被帝王殺掉的風水先生不在少數。

  那為何第一代藏王要在這里建築藏王陵墓群呢?

  藏王陵墓群依山而建,背靠丕惹山,前臨雅礱河,說明吐蕃當時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風水了。藏風納氣,亙古不變。氣遇水則止,遇風則散。松讚幹布之墓的大門朝西南開,面向釋迦牟尼的故鄉,以示對佛祖的尊重。

  雅礱部落第一代藏王——聶墀讚普在這里的扎西次日山上修建了西藏最早的宮殿雍布拉康。在對面的青瓦達孜山脊上,還有6座舊王宮的遺址,是第九代到第十五代藏王各自修建的行宮。陵墓和王宮遙相呼應,應該是松讚幹布的祖輩藏王選擇這里建墓的一個原因。

  而面臨的雅礱河源自雅拉香波雪山,由南向北澆灌兩岸河谷,最後匯入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是傳說中藏族的發祥之地,雅礱部落最早的臣民就生活在這里。發達的原始農業,使山南成為著名的藏南糧倉。公元前後,雅礱部落便在富裕的雅礱河谷發展壯大,瓊結于是成為難得的王權福地。將墓陵建于此,也有保佑後代的意思。

  從眼前的這處藏王陵群看,確屬難得的風水寶地。北面有蜿蜒而來的群山峻嶺,南面有遠近呼應的低小山丘,左右兩側群山環抱,重重護衛。墓陵前端地勢寬闊,且有流水環繞。整個陵區構成一個後有靠山,左右有屏障護衛,前方開闊的相對封閉的環境。

  在當地人中口傳著這樣一個秘密,每當春夏樹木蔥蘢、河水漸漲的時候,清冽的雅礱江水會將陵墓里的寶藏一點一滴地衝刷進沿河的村莊里,一直到奔騰的雅魯藏布江中,它不僅讓藏王的臣民們、子子孫孫都有享用不盡的財寶,而且還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後世子孫的繁衍與昌盛。

藏王墓的風水保佑著藏王的子孫

  在古代帝王陵墓風水選址,除了生態、實用功能以外,還是一門藝術,其對環境景觀的組織是十分重視的。在古代,萬物有靈的觀念導致了山川自然崇拜,並逐漸發展成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國家祭典。“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寄托人們的生活理想,同時在風水的觀念中,還常包含著一種追求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諧的環境思想。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無論哪朝哪代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站在現代文明的今天,遠觀這座墓陵群,雖然有蕭然和蒼涼,但那些靜默的土堆亡墓卻依然述說著公元七世紀的繁華與興盛,它的存在,讓我們聯想到頭纏紅綢巾,頭頂一尊無量壽佛像,身披半月形彩緞披風,腳蹬翹尖花靴的松讚幹布,和頭戴綠緞繡花冠,冠上飾以黃金寶飾,耳綴金墜,身穿金緞錦袍、綠緞套褂的美麗端莊的文成公主。吐蕃王朝對金銀松石寶器的喜愛,猶見當時王宮貴族的富饒,並不因風沙氣候的制約而成為貧瘠的代名詞。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