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水長流胡同情:尋訪老北京“不見”的胡同

時間:2010-11-02 08:47   來源:新浪旅遊

  “看不見”的胡同

胡同文化

  2010年7月,隨著新的東城區、西城區誕生,崇文區、宣武區的名號成為了北京的歷史。同時,關于鐘鼓樓一帶拆遷的傳言仍未消停,“老北京居民生活風貌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區有可能面臨拆除。兩則消息都關于老城,無論怎樣的爭論聲音,至少顯示出一種對待傳統的“認真”。

  這種“認真”,讓我們想要尋找肌理一般地重讀胡同。

  後海、南鑼鼓巷、方家胡同、國子監街、五道營……不知道從那一天起,北京胡同里冒出了越來越多的咖啡吧、小酒館、家庭旅社、手工藝店、創意市集,烏泱泱的年輕人以“文藝”的名義肆虐擠佔著胡同里真正居民的生活地界。胡同,這個原本被看作“最北京”的地方,儼然被改塑成了一處腔調吊詭、姿態矯情的旅遊景點——這或許是“傳統消失”的另一種形式。

  但深入胡同,我們卻發現,它有著超強的適應和自愈能力。再多的老外、北漂、文青、搖滾歌手進駐,他們也只是胡同生活的“觀光客”,實實在在的胡同日子,是老街坊們一天天、幾十年的細水長流“過”出來的。從居委會、小賣部、蔬菜攤、棋牌室、理發店,到衛生清掃、安全維係、屋子修繕等等,逐漸地,一條看似松散隨意、實則完全不遜于現代居住體係的生態鏈條,完整地構築在胡同社區之上。在這個空間里,老街坊不僅把生活過得有序,而且有趣兒。這一切,就如胡同肌理一般,是最值得我們細讀的、真實的胡同生態空間讀本。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