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宜人陵園像公園 清明郊外祭掃踏青兩不誤

時間:2011-04-06 11:19   來源:北京日報

  花30分鐘祭掃,再在陵園里溜達一個小時,然後趁著春色在郊區踏青,慎終追遠,感念生命。今年清明期間,越來越多人習慣在清明祭掃後,順便在陵園內和郊區踏青。清明經濟也讓郊區農家樂最多一天可以收入上萬元。

  在門頭溝區萬佛園公墓的碑林間,常有數十人在各個墓前駐足查看墓主生平,這些人也是來掃墓的。幾位“遊客”表示,陵園綠化特別好,還有一灣湖水,道路兩邊都有青松翠柏遮擋陵墓,“像個公園”。此外許多個性化公墓也顯得意蘊深長。

  “……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一位男士看完吳運鐸、葛一虹、梅汝璈等名人墓後,不禁念起了曹操的古樂府《短歌行》。記者看到,左翼文化戰士葛一虹和愛人陸一旭的公墓前石頭上,還刻著蘇軾的一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不少人看到這首詩都會駐足品味其中禪意,相互談論感慨一下生命。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每天接待三五萬祭掃市民。工作人員表示,幾乎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在陵園內踏青遊覽個把小時。除了普通市民,在烈士墓前記者還遇到了來自美國、德國的三名留學生,他們是特地來陵園遊覽的。“每個墓碑都是一個故事啊,整個陵園就是一本歷史書。”來自德國法蘭克福的女孩梅子說,“這里也很漂亮,就像德國許多公墓,本身就是一個公園。”

  在昌平的鳳凰山陵園、德陵陵園,有不少人都是花20至40分鐘祭掃,然後在陵園里溜達會兒,最後順著公路看看風景,選擇一家農家樂就餐。“周邊農家樂連續10天爆滿了,當地特色陽坊涮肉、勝利涮肉館甚至得排隊。”區民政局一位負責人介紹,“麻峪房、碓臼峪等民俗村也都客滿。”據悉,有的大戶農家樂,一天收入可以達到萬元以上。

  市民政局局長吳世民表示,近年來,本市各大公墓、陵園紛紛結合自身優勢,以殯葬文化為基礎,結合園林文化于其中,致力于建設各具特色的“綠色園林式陵園”,使陵園變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風景宜人的“花園”。

  “陵園不僅成為忠骨棲息、靈魂長眠的永久田園,更是生者為自己抒發情感、懷念故人、踏青遊春的理想之地。”吳世民說,“清明何處去,踏青到陵園。這個清明節,慎終追遠、感念生命;踏青郊遊、釋放心靈。”

  清明是現代人面對死亡、接近死亡、思考死亡的契機。陵園是強化生命意義的莊嚴場合,通過生與死的對話,是一次展現生命精神的“盛會”。——鄭曉江 江西師范大學哲學教授

  清明不應過分關注祭掃,應和踏青聯係在一起,更多地感受自然的生命力。——王娟 北大中文係教授 社會學、民俗學專家(記者童曙泉 通訊員楊宏 閔軒)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