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州一文史愛好者繪出唐代送荔枝的路線示意圖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以詩人的筆法描繪出為博楊貴妃一笑,不遠千里為其送荔枝之事。那這些荔枝是從什麼路線送進長安的呢?昨日,家住達州市的文史愛好者高洪銀稱,他日前繪制出了秦巴荔枝道路線示意圖。
高洪銀曾當過教師和政府部門的文化幹事,參與過《通川區志》《達州市總工會志》的編寫。2004年起,高洪銀開始鑽研為楊貴妃送荔枝的線路問題。“每有閒暇,我就去尋找各地志書,先後查閱了西鄉、宣漢、長壽、萬源等地的地方縣志,及大量史書資料。”高洪銀說,不久前,他確定了唐時宮廷荔枝的起運地點,還勾勒出荔枝道示意圖。
高洪銀說,從他掌握的史料看,荔枝道有多個版本。荔枝道是子午道的延伸,為古秦巴道之一。當年,唐玄宗為了能讓楊貴妃吃上新鮮荔枝,頒旨整修、拓寬從長安經子午道通往洋川郡西鄉縣進入通川郡鐵匠埡(今萬源市境內)、官渡灣場、太平里、白沙鋪、固軍壩,經廠溪、黃金場入新寧縣(今開江)峨城山,過梁山縣(今梁平縣境內)高都驛至涪陵郡樂溫縣(今長壽)的郵驛古道。“此道開通後,涪陵與長安相距2000余里,並有官驛相連,快馬加鞭,3日內荔枝便可從涪陵運抵長安。加上使用保鮮措施,荔枝宛然如鮮,自然能博妃子一笑!”
西華師范大學中文係一名研究古代文學的教授認為,民間研究荔枝道的意義,在于填補了當地人對古代交通運輸史的研究空白。“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曾有《天寶荔枝道》一文,考證出唐時荔枝道的大體路線:由產地樂溫(今長壽),沿溶溪水(今龍溪河)河谷北上,經墊江縣、梁山縣(今梁平)至新寧縣(今開江)、東鄉縣(今宣漢),又北上越巴山山脈到西鄉縣,入子午谷,過子午關,從長安正南進抵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