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日前圍繞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和環境資源保護等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助力海南省可持續發展。
科學規劃嚴格審批
關于森林旅遊的調研報告是海南省政協為國際旅遊島建設建言獻策的一大亮點。對于森林資源的開發,“海南的生態保護要納入法制化,絕不能動搖。在旅遊規劃上,既要規劃出開發的地區,更要規劃出禁止開發的區域,這是保護資源的重中之重。”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長、宣傳部長譚力如是說。
海南省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白志明說:“海南森林旅遊資源是一塊處女地,在開發起步階段一定要高標準規劃管理。森林旅遊的開發一定要將規劃工作做深做細,比如對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實驗區、核心區3個區域劃片,不能一哄而上。”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廖正偉認為,海南森林旅遊開發前景廣闊而美好,但必須開發與保護並重,應立足長遠規劃,加強植被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確保科學有序、持續利用。他同時呼吁要科學規劃、有序開發利用海南豐富的礦產資源,讓寶島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
熱帶雨林森林資源如何開發利用?省人大環境資源工委委員堯德明表示:“森林旅遊作為國際旅遊島建設的一個旅遊產品,要堅持適度開發的原則,同時要做好環境影響評價,控制一定的規模,盡量保持原生態的面貌,減少人工斧鑿的痕跡,這樣可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做到可持續發展。”
對于承載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土地資源,省人大代表、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辦公室主任張光良表示,地方政府要加強和改善土地資源的宏觀調控,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優先保證重大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杜絕高污染、高耗能項目落戶海南,確保海南國際旅遊島與生態示范省建設進程。
發展低碳新興產業
海南擁有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是太陽能資源大省。省政協委員王謪躍認為,必須充分利用海南獨特的光熱資源,並提案《盡快申請國家立項光伏島重建國際低碳旅遊標志》,呼吁應採用多行業合作投資開發的方式,比如光伏企業與房地產合作建設光電一體化的低碳小區,與旅遊業、高爾夫業合作建設配套的旅遊標志性獨立光伏電站,利用漁業養殖場、畜牧養殖場、花圃基地等作為光伏開發用地,進行大型光伏生態型電站的合作等,以保持海南低碳旅遊環境。
海南省政協委員、海南大學教授章汝先提交提案《積極發展碳匯林業保護海南生態環境》,認為海南熱帶雨林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不斷增強的作用。建議制訂相關政策,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積極推進碳匯造林項目,加快發展森林碳匯交易,為國際旅遊島建設提供優良的自然生態資源與環境。據了解,碳匯林業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等活動,按照國際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機制。
海南省人大代表、三亞市長王勇介紹說:“三亞的城市定位是濱海旅遊城市,所以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三亞一個永恆的主題。”他表示,三亞海洋經濟過去是利用岸線資源發展旅遊。下一步要發展海洋生產,到深海去,如遠洋捕撈、深海養殖等,把近海資源騰出來,發展休閒旅遊產業。“我們要發展國際的和高端的產業,這樣相關產業鏈延伸長,解決就業量大,對環境的破壞也小。”
搶救保護黎苗文化
海南本土文化——黎苗文化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久以來因不斷漢化,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船型屋”、“金字屋”等文化遺產正在逐步消亡。三亞市政協主席蘇慶興表示,要對海南黎苗文化進行全面性搶救保護,同時採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真實完整的記錄。對黎族的民房改造,可根據黎族傳統住宅形態、風格、特點,設計出不離其宗的民房,使黎族建築在不失傳統風貌的基礎上升華。
海南省人大代表史麗娜建議,對本土文化發掘保護要規劃好黎苗文化元素,進一步提升民族品位,重視民族特色旅遊的發展,充分挖掘黎苗文化資源,使之成為海南寶島特色文化品牌。
海南省人大代表李傑認為,加快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要注重農村旅遊化改造,打造各具特色的風情小鎮與生態村,並建立一些生態、低碳示范區,實現旅遊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