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從置辦年貨開始 不同年代的年貨記憶

時間:2011-01-14 09:48   來源:山東商報

  臘八節一過,老底子的醬肉、香腸開始挂上了家家戶戶的陽臺,似乎宣告著一年一度的“年貨”大戰已經拉開陣勢,年味也漸漸飄來。“年貨辦得怎樣了?”這句話成了不少市民逢熟人時的問候語。辦年貨是過春節的傳統習俗,有人説,年味是中國人複雜感情的融合與交織,略顯瑣碎的儀式裏傳遞著脈脈溫情。買年貨可以説是超越消費行為的一種精神運動。

  老市民感慨,“現在的年貨種類越來越多,而且全國各地的都有,看都看不過來。要在三十年前,過年能搞到夠分量的肉就不錯了。”時光飛逝,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在年貨上的花銷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時關於過年的美好記憶也紛至遝來。

  上世紀60、70年代

  曾經的“憑票購貨”時代

  10斤豬頭1個,約6元;豬碎肉2斤,約1.2元;青菜數斤,約10元;糖2斤,1元;瓜子2斤,約1元;4套新衣服,4元;鞭炮2挂,約1元;散酒2斤,1.2元;煙1條,1.4元;合計:26.8元。

  提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大年備年貨的情景,今年59歲的李先生依然記憶深刻。當時,李先生跟隨父母住在省城堤口路附近的單位宿舍,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加上爸媽一共是6口人,“印象中春節前爸媽置辦的年貨除了各種吃的,就是我們兄妹幾個的衣服。”

  上世紀60年代時,李先生還在上小學,那時候買啥都得憑票,過年也不例外,“最開心的事就是年三十排隊買回家一個大豬頭,大約有10斤左右,夠我們一家六口人吃好幾天的。”

  提及豬頭肉李先生滿臉興奮,“當時條件好的人家,平時一天能吃到2兩肉就不錯了,平常人家一年到頭很少吃肉,所以過年時的豬頭肉簡直就是極品。”一般人家除了買個豬頭,還會買一兩斤的小碎肉,即使是碎肉,也得去合作社排半天隊才能買到。

  因為是家中長子,每年過年前李先生都要去國營菜店排隊買菜,過年他們放假,得買下從年三十到正月初三吃的菜,萵苣、芹菜、藕等蔬菜,幾毛錢一斤,“買夠春節期間吃的,不會超過10塊錢。”

  李先生説,那時候置辦年貨算是一年當中家裏最大的一筆開銷。到了70年代末期,對肉開始挑剔了,開始買一塊多錢一斤的五花肉、精瘦肉,“那時候我們宿舍大院有一個大的合作社,但是肉不好,為了買到好的豬肉過年,騎自行車到離家好幾公里的另外一個合作社,買10來斤肉過年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年貨清單中大部分是吃的,只有少部分是衣服,而且大人一般不做新衣服,只是到年根時省吃儉用給孩子扯布做新衣服,“爸媽給我們幾個孩子一人扯上幾尺藍咔嘰布,提前半個月做新衣服,不找裁縫鋪,都是請鄰居幫忙裁。”

  上世紀80年代:

  “搶購”彩電是節前一景兒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物質開始豐富起來,魚和肉都可以比較方便地購買了。單位也會分一些肉、瓜子、水果之類的。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為家人置辦一套新衣服,給孩子買些水果糖,送禮一般送煙酒、點心和水果。那時候花500元左右就可以過個好年。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物資豐富了,人們手裏有了一些錢,吃飯、穿衣不再犯愁。八十年代中期,劉女士和老公在同一家國有企業工作,據她介紹,每當春節單位就會發各種年貨,魚、肉、蛋、禽,大年三十晚上,她一家三口都會到公婆家過年,“十幾口子人圍坐在大圓桌前吃年夜飯,桌上擺得滿滿噹噹,特別熱鬧。過年的時候有雞鴨魚肉吃了,而且給家裏的每個成員都置辦新衣服,小孩子還有壓歲錢,一般給10元、20元,多的也就50元,大年三十的晚上還有煙花放……”回憶起80年代的過年情景,劉女士滔滔不絕起來,“那時候過年的禮物還是很傳統,也就是糖、餅乾、水果之類。”

  “自從有了春節聯歡晚會,每到過年看春晚是全家人最期待的時刻。”劉女士告訴記者,三十兒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夜飯,為誰坐在離電視最近的位置爭執一番之後各就各位,同時準備好錄音機把晚會完整的錄下來,以便以後隨時可以拿出來聽聽。“那會兒,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是80年代一景兒。

  據劉女士介紹,那時候過年求吉利圖喜慶,貼春聯,大拜年,都有新特色。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臺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曆流行起來。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