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漸成民眾生活的重要內容
——我國旅遊業三大市場“十一五”期間全面紅火
“十一五”期間,我國旅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遊人才需求走高,每年新增直接就業逾50萬人,間接帶動數百萬人就業,這是旅遊業紅火的一個寫照。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說,“十一五”期間,以國內遊為基礎,國內、入境、出境三大市場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旅遊產業體係更加完善,產業素質不斷提升,旅遊漸成民眾生活的重要內容。
國家戰略“大旅遊”格局初步形成
2009年底,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正式頒布,這是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幹意見頒布後,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又一個國務院文件。
從海峽西岸經濟區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山東黃河三角洲……近年來,先後有25項國家戰略區域規劃將旅遊業作為發展重點內容。“經過多年努力,旅遊業已形成‘政府引導、部門聯動、條塊結合、分類指導’的大產業綜合推進的發展格局。”國家旅遊局黨組成員、規劃財務司司長吳文學說。
從雲南實施旅遊二次創業到河南“旅遊立省”,蘇浙京津等省市發放旅遊消費券,各地對旅遊業發展高度重視,已有27個省區市把旅遊業確立為支柱產業。“十一五”期間,旅遊業橫向、縱向合作進一步增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不斷提高。
拉消費促就業保發展的生力軍
入園遊客7000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350萬人次——我國確定的上海世博旅遊兩大人數目標,目前均超額實現,“十一五”最後一年旅遊發展吃了顆“定心丸”。
國家旅遊局為“十一五”收官之年確定的目標是:國內遊21.5億人次,增長13%,國內旅遊收入1.15萬億元,增長13%;入境旅遊1.32億人次,增長5%,旅遊外匯收入430億美元,增長8%;出境旅遊5100萬人次,增長7%;旅遊業總收入1.44萬億元,增長12%;新增旅遊就業50萬人。在世博旅遊超預期帶動下,這些目標都有望圓滿實現。
“十一五”期間,我國旅遊“逆風飛揚”,作為亞洲第一大客源國,成為全球旅遊業走出低谷的推動性力量。截至今年11月4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超過百萬人次,全年有望接近120萬人次。
加快黃金發展期的戰略性轉型
在不久前舉行的世界旅遊旅行大會上,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表示,當前中國旅遊發展進入國家戰略體係,旅遊業在迎來黃金發展期同時,進入轉型升級關鍵期。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迅速擴張,產品結構性供給不足、服務模式落後等開始制約旅遊業綜合功能發揮。邵琪偉強調,在“十一五”期間初步實現市場化基礎上,“十二五”時期旅遊業必須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旅遊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旅遊業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發展;加快旅遊業改革開放,建設統一開放有序的旅遊大市場;大力規范市場秩序,推動旅遊服務質量提升;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加快推進旅遊公共服務體係建設。
《旅遊法》起草緊鑼密鼓,《國民休閒綱要》內容萬眾矚目,“十一五”期間開始的這些重大的基礎性工作,將在解決制約旅遊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促進旅遊業科學發展上發揮突破性作用。(記者 錢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