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擬在神農架裝攝像機找野人 當地政府打旅遊牌

時間:2010-10-13 08:26   來源:《新京報》

  

神農架自然博物館內的“野人”模型。

  ■ 對話人物

  王善才

  75歲,中國湖北省“神農架野人考察研究會”法人代表兼秘書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人類學家。

  ■ 對話動機

  據報道,日前,“神農架野人考察研究會”負責人宣布,將面向全球徵集探險隊員,以開展對神農架“野人”大規模的科學考察。

  身高2米以上、全身紅棕毛發、直立行走、抓住人會大笑不止……自上個世紀以來,神農架就一直流傳著神秘的“野人”傳說,成為世界未解之謎。在擱置了近30年之後,中國專家重啟神農架“野人”考察,引起公眾關注。

  神農架“野人”究竟是否存在?這次考察與以往有何區別?是否是一次炒作?成為熱議的話題。

  找“野人”得花多少錢?

  打算民間募集1000萬

  新京報:這次重啟對神農架“野人”大規模科考,進展到哪一步了,全球招募隊員的情況如何?

  王善才:這個消息不夠準確,我澄清一下。我們“神農架野人考察研究會”去年在籌備過程中,就制定了粗略的大規模科考計劃。但至今並沒有進入具體實施階段,主要是資金沒有到位。

  我們一位副會長羅寶生跟記者談的是我們資金到位後的計劃。目前資金沒到位,談招募會員為時過早,有一些人來報名,我們還沒法安排。

  新京報:這次科考的規模有多大,計劃考察多久呢?

  王善才:我們預計是3-5個科考隊,每支隊伍10名以上的隊員,重點考察的區域有五六個,比如: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神農頂、南天門、板壁岩一帶,神農架林區燕子埡至桂竹源一帶,房縣橋上鄉一帶等。

  只要資金到位,科考可以隨時開始。考察要在山里呆較長時間,一次進山也要呆好幾個月,整個考察可能持續3-5年。

  新京報:大概需要多少考察資金,錢從哪里來?

  王善才:需要大概1000萬。我們不從政府那里要一分錢,打算全部通過民間募集,有興趣的個人、企業、事業單位都可以捐助或者是合作。

  目前還沒有合作的個人以及單位,但有香港的公司表示有興趣合作。具體何時能湊齊資金,我也估計不好。

  新京報:科考隊員都是專業人士嗎?

  王善才:協會內部有許多有經驗的專業研究人員,比如古人類、動植物專家,我們可以直接從會員中選拔組建兩個隊。如果組建更多的隊,會考慮從社會上招募一些愛好者和科研人員。

  怎麼才能找到“野人”?

  山林安裝攝像竊聽裝置

  新京報:大家比較關心的是,為什麼要重啟這次科考?

  王善才:我從1974年第一次接觸到神農架“野人”後,一直都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去年成立“神農架野人考察研究會”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進行大規模科考,揭秘“野人”。

  新京報:你接觸過神農架“野人”?

  王善才:比較湊巧。1974年,神農架當地一位生產隊副大隊長與一個雙腳直立的“野人”相遇,他把這段經歷告訴了省里下派當地工作組的組長,那個組長就給省宣傳部寫了封信,說明這個事件。

  省宣傳部就把信轉給了省電影制片廠,制片廠覺得沒法拍電影,就叫省博物館的館長去領信。當時我在省博物館搞古人類研究,館長把信領來了之後就轉給了專業對口的我。

  我就到當地了解情況,並向中科院寫了情況匯報,可以說,我是最早研究“野人”的科學家。

  新京報:“野人”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非常熱的話題。

  王善才:對。1976年,神農架林區6名幹部職工乘坐吉普車回林區的時候,路遇紅毛直立動物,隨後向中科院打報告引起重視,中科院前後組織了三次科考,但都沒有結果。

  新京報:你參加過當時的科考嗎?

  王善才:我自己是參加過1976年中科院組織的科考活動的,但那次科考因為“四人幫”被中斷了。

  30年間最大的科考活動是1977年的那次,以當時的湖北省委書記韓寧夫為組長,中科院組織了32家大專院校110名科考隊員,歷時1年。但只是發現了金絲猴,沒獲得“野人”存在的客觀證據。

  1980年5月至1981年底,中科院又進行了第三次考察,但仍沒有突破。

  新京報:與官方組織的科考和不計其數的民間科考相比,這次的科考有什麼不同?

  王善才:此前的科考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個特點,就是“剿匪”式,漫山遍野搜索,方法不對頭。

  我記得1977年的那次科考,一位軍方領導帶隊,越野車轟隆隆地開到山下,什麼動物都嚇跑了,哪里找得到。

  我們這次科考計劃以蹲點觀察為主要方式,找到野人出沒較多地區的洞穴,在周圍躲起來觀察。此外,我們希望引入先進科技來幫助科考。

  新京報:哪些先進科技?

  王善才:我們想在山林中安裝攝像、竊聽裝置,捕獲“野人”蹤跡。但主要問題是電池無法提供長時間的供電,我們也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