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500美元44天玩轉越南”“普吉島美食攻略”……如今,在自助遊風靡的同時,看遊記、學攻略成了每個驢友出徵前的必備課。只要選一處度假勝地輸入“旅遊攻略”,上萬條攻略便浩浩蕩蕩呈現在眼前,去往心儀地之前,我們要花精力去瀏覽大量的攻略,整理出幾頁紙,才會心安理得的啟程。可是,攻略真的必不可少嗎?
不做攻略 感受市井生活
最近在一些旅遊論壇上,名為《軟背包,不做攻略去旅行》的帖子引起了驢友的熱議。發起人“大木”說,“一個吸引人的城市,不是它的景點,而是它的生活。這是攻略所不能介紹的。我們需要的是在一個城市發呆,坐在市井生活邊上,捕捉生活最常見的鏡頭,捕捉城市人最缺乏的笑容。”
其實最初的攻略是為戶外愛好者提供的,由于野外的惡劣天氣與不利因素,前人的經驗總結便顯得格外重要,這讓“菜鳥們”能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與個人所需。
但在網絡文明無限膨脹的今天,我們往往過于依賴于網絡。強大的“攻略指南”延伸到旅遊的方方面面,吃飯、住宿、景點、交通……城市被切分成幾大塊,驢友們追捧寫得全面的攻略,將必去的景點打上記號,每到一處就劃上鉤,生怕遺漏細節後抱憾而歸。甚至有些抱著一種徵服的心態出徵,手握攻略,逐一“擊破”。
但漸漸地,驢友們感覺被束縛其中,眼里盯著的是如何將費用最小化視野最大化,這樣的功利性帶來的是對一個城市趨于理性的解剖,失去的是一種審美的隨意心態。
隨心所欲 體驗心靈回歸
“不做攻略有時候是一種心靈的回歸。”小清是一家文具店的店主,也是個拒絕攻略的實踐家。她曾經去斯里蘭卡呆了一個月,沒去知名景點,而是偶遇了“Matara”小城。在那兒,她除了無所事事地周圍走走、去菜市買菜回來自己做做飯;要不就是花兩個小時看漁夫網魚,或者在傍晚夕陽最美時,走到人煙稀少的海邊,做做瑜伽。
印象最深的是那兒的燈塔。一天夜里,小清在當地人的指引下來到一座燈塔下。她花了15分鐘才登上塔頂。不知道那個燈塔是否是有名的景點,但當小清發現對面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甚至看到飛躍出海面的魚時,她感覺到有一種真實的發自內心的自由。“甚至倣佛感覺就站在地球的邊緣,在塔頂上看這個世界。”
美景通常在少人到達的地方,那也是攻略所無法觸及的。這種說法已經無數次被小清證實。她說,從斯里蘭卡回來之後,她越發覺得:有時候,帶著一顆心無束縛旅行,那種通透自由的感覺,並不是因為你去過了哪些必去地與景點,而是你無意間收獲的點點感動。
不做攻略代表的不是一種盲目旅行的心態。有人覺得,臨行前做一些小功課也是必不可少的。網友“笨笨”說,“攻略是之前出去的人為大家積攢下來的一些好的東西,只不過是一個參考。隨遇而安自然是好,不過適當地關注一下要去的地方還是必要的,例如治安怎麼樣,當地是否是少數民族,他們習俗是什麼,有什麼禁忌等等,那是對他們的尊敬。這些在有些好攻略上是有的。”
其實,要不要做攻略也沒有絕對的限制,比如當有朋友問到你去了什麼地方,那地方怎麼樣,你會頭頭是道地告訴對方,並會作自己的推薦,其實那也是一種變相的攻略。
真正喜歡旅行的人,是把它當做一種生活的樂趣,一種文化的體驗,一種心靈的回歸。選擇用著自己的方式,帶著內心體驗去旅行,才能度過旅行中每段最好的時光。(記者 楊元 繪圖/常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