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特別推薦  > 正文

王毅在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全文)(2012.08.28)

2012-08-28 16:14 來源:國務院臺辦網站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王毅

  2012年8月28日

  尊敬的李立國部長、陳雲林會長,

  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今天在此成立,這是大陸方面為服務兩岸婚姻、造福兩岸民眾所辦的又一件實事和好事。我謹代表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對協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向民政部以及有關各地各部門對此給予的大力支援表示衷心感謝!

  兩岸同胞同根同祖,血脈相連。在兩岸交往過程中,相互通婚是維繫兩岸關係、促進兩岸融合的重要紐帶。正是有了千千萬萬的兩岸婚姻和家庭,才使兩岸同胞更深切地感受到,我們作為一家人,擁有著共同的血脈,傳承著共同的文化,也創造著共同的歷史。近代以來,兩岸婚姻在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歷經波折,成為民族命運起伏的縮影和兩岸關係演變的見證。早期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外敵殖民入侵以及內戰的原因,兩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兩岸婚姻也因此基本停止,一彎海峽阻隔了多少本應有的美好姻緣,給兩岸同胞帶來了難以忘卻的遺憾。之後,伴隨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重新交往,兩岸婚姻也逐漸恢復。據統計,從1987年至今,兩岸通婚己達33萬對,島內每9對新人中就有1對兩岸婚姻。而到了近幾年,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新階段,兩岸婚姻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期,不僅表現在數量上的持續增長,而且還體現在品質方面的不斷改善提高。

  兩岸關係發展的動力在民間。在兩岸民眾當中,兩岸婚姻群體己成為維護兩岸和平穩定、促進兩岸交流融合的一支天然力量。對於每一例兩岸婚姻來説,他們的結合都不僅是自身的結合,更是兩岸的結合。從開始共同生活的那一天起,其自身和家庭的前途命運就與兩岸關係緊密相聯。兩岸和,則家庭和;兩岸興,則家庭興。他們最不願見到兩岸關係緊張動蕩,因為這好比是“婆家”和“娘家”的對立。兩岸的婚姻家庭就像一條臍帶,用血脈和親情將兩岸連接在一起。

  以人為本、為民謀利是大陸對臺工作的基本理念。兩岸婚姻群體為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發展做出了獨特和寶貴貢獻,因此也理應得到兩岸有關方面更多的關照和愛護。大陸方面此次成立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就是為了要更好地為兩岸婚姻群體提供服務,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開創更美好的生活。在此,我願借這個機會,對協會的工作提幾點具體的希望。

  一是要真情付出,熱忱服務。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把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貫徹到各項對臺工作中去,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體察他們的意願,了解他們的訴求,為他們排憂解難,滿腔熱情為臺灣同胞多辦好事、多辦實事”。臺灣同胞是我們的親人,兩岸婚姻群體更是親上加親,希望協會把服務工作做到盡可能的細緻和週到,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切實解決他們的問題。

  二是要搭建平臺,促進交流。兩岸婚姻群體遍及大陸31個省區市和臺灣22個縣市,居住分散,彼此缺乏聯繫。近幾年,島內陸續成立了一些社會團體,為幫助大陸配偶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希望協會今後能與這些團體積極建立聯繫,開展交流。今年海峽論壇期間首次舉辦的兩岸婚姻家庭論壇就是一個重要平臺,協會可以支援論壇繼續辦下去,更加充分地發揮其作用。協會還可以適當方式協助大陸一些省市為兩岸婚姻群體舉辦回鄉參訪、新年團拜、定期聯誼等交流活動,使之形成規模與合力,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

  三是要積極引導,增進和諧。兩岸隔絕多年,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以及有關兩岸婚姻的政策規定均存在較大差異。希望協會對已經或者準備走入婚姻殿堂的兩岸同胞開展宣傳輔導,使他們客觀了解、理性看待彼此的差異,以便更好地適應今後的共同生活。我也期待兩岸的媒體能更加關注兩岸的婚姻家庭,從愛心和善意出發,通過客觀報道他們的現狀,為他們融入當地生活營造良好的輿論和社會氛圍。

  四是要有效溝通,改善環境。兩岸婚姻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及各個省市。協會首先要做好與常務理事人員所在的9個中央部委和13個省區市臺辦、民政部門的聯繫,及時溝通有關資訊,積極爭取支援。我們也希望臺灣有關方面切實重視在臺大陸配偶的合理訴求,進一步改善他們在居留、定居、工作、生活等方面面臨的困難,儘快取消一些人為的限制和歧視性規定。

  為兩岸婚姻群體服務,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是臺辦系統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央臺辦及大陸各級臺辦願全力支援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開展工作。協會今後不管碰到什麼問題,都可以隨時來找臺辦,我們將給予一切力所能及的支援與協助。我相信,有協會這個服務平臺,有大陸各地和有關部門作為後盾,兩岸婚姻一定能夠越來越紅火,兩岸家庭一定能夠越來越美滿,兩岸的交流與融合也一定會迎來更加廣闊和光明的未來!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郭瑩瑩]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