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16:37 來源: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1、嘉義
地名由來有二説:
1.嘉義昔稱“諸羅山”,這是出自於當地的平埔族洪雅族“諸羅山”社之譯音。
2.由於本地地形諸山羅列,故原名諸羅。後因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之亂,淡水、彰化曾先後陷落,豬羅被困,軍民不屈,清高宗獲悉乃于次年賜名為嘉義,以示嘉許全城軍民義舉。
2、朴子
朴子舊稱為“朴子腳”,由來于當時的聚落是創建在朴子樹之下,故有此稱,後來則改稱為“朴子”。其由來如下:
“康熙廿六年(一六七八)半月莊林馬,自鹿港將媽祖神像迎接回家奉祀,歸途抵牛稠溪(朴子溪)南畔朴子樹下休息時,為附近群眾強求暫留供人膜拜。因媽祖發祥于樸仔樹下,是以標名為‘樸仔腳’,‘腳’臺語,‘下面’之意。此係民前二百三十年之事。朴子詩人楊桂山有詩道:‘大樸森森蔭樸津,開基一樹已歸神,覃思偉績同天后,長抱婆心護世人。’説明朴子與朴樹有關。”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3、布袋
1.布袋昔稱為“布袋嘴”,因為布袋位在鹽水溪口之北,以前環抱一個內灣,布袋就位在此內灣北岸突出的尖嘴上,故有此稱,後來則改為“布袋”。
2.布袋地名緣起于外繞沙嘴,深居舄湖內,似布袋狀而得名。昔稱“布大瑞”訛傳為“布袋嘴”,騷人墨客稱為“岱江”,也是日據時地方士紳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號,以布袋延用至今。但“冬港”應為布袋最原始名稱,昔亦稱松仔港、蚊港、布袋嘴等。稱“松仔港”的原因是因臺灣廈門交通,以布袋為快捷方式,附近海水浴場壽島之松樹,蒼鬱青翠而得名。稱“蚊港”的原因是港邊蚊蟲為虐,六月間風平浪靜之際,更猖獗而有蚊港之稱。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4、大林
“大林”舊稱為“大莆林”,此地名之由來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係指本地在開墾初期乃為廣大的森林地帶,故有此稱;另一種説法為往昔此地有來自潮州府大埔之林地的移民,而有此稱。後來才改為“大林”。
5、民雄
民雄舊稱為“打貓”,“打貓”之地名是原來當地洪雅族打貓社的舊址,民國九年時,將“打貓”改為音近似日語之“民雄”,沿用至今。
6、溪口
本地舊稱為“雙溪口”,這是因為以前本地的聚落是建在石龜溪與三迭溪兩溪的會合處,後來則改稱為“溪口”。
7、新港
1.“新港”之地名即是指一個新開發的港口,這是指在清乾隆年間,原住于笨南港之大批漳州人,為了躲避洪水及漳泉械鬥之害,移居於此,久而久之,形成了街肆,發展成一個大市鎮,而有“新港”之稱。
2.新港原稱“麻園寮”,因乾隆初葉(一七四六前後)遍地胡麻叢生,因而得名。全鄉地勢平坦,早期因笨港溪(即今北港溪)氾濫,笨港市鎮被水沖毀,部份居民及沿笨港街官署遷徙此地,形成市鎮,改稱笨新港,後來以“笨”字不雅,而只稱“新港”。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8、六腳
六腳原名“六家佃”,相傳明永歷八年(一六四五)閩漳龍溪縣人陳士政等人招佃農六家戶人入墾,“家”臺語與“腳”相似,附近居民遂以“六腳佃”相稱。後來則改稱為“六腳”。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9、東石
本地在清嘉慶末年,有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東石居民來此,開闢魚塭,並在港灣內養牡蠣為生,他們將原來故鄉的地名移植來此,也就稱此地為“東石”。
10、義竹
義竹舊稱為“義竹圍”,而“義竹圍”是由“二竹圍”更改過來的。“二竹圍”之由來,即是指第二個環植竹樹之村莊,因為在本地的西南方尚有一處環植竹樹之村莊,稱為“頭竹圍”。因為該地近海,冬季風力強,村民多植竹樹為墻,以防飛沙及禦盜。後來則改稱義竹。
11、鹿草
鹿草舊稱為“鹿仔草”,這是因為往昔該地為鹿仔草茂生之地,故有此稱,後來則改稱為“鹿草”。據《臺灣府志》載:“鹿仔草即楮樹也,以其枝葉為鹿所嗜,因名之。”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12、太保
本地舊稱為“溝尾莊”,是王得祿的故鄉,王得祿曾經平定了林爽文之亂,收復諸羅,後來也平定了蔡牽之亂,而被詔認為浙江提督。在其病老還鄉之後,清廷加封為“太子太保”之銜,當地的人便將原溝尾莊改稱為太保莊,“太保”就成為本地的地名。
13、水上
水上舊稱為“水堀頭”,這是因為本地恰位於水圳之源頭,後來則根據原意,改稱為“水上”,亦即是位於水圳上源地帶的地方。
14、中埔
“中埔”之地名由來是與本地南南東方之頂埔及東北方竹崎鄉境內之內埔之相對位置而言。“埔”即是未墾之荒地。
15、竹崎
地名緣起于全鄉大部份為山坡地形,又多竹林,經砍伐開墾後,遍處留存許多竹頭,因此稱為“竹頭崎莊”。民國九年改稱竹崎。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16、梅山
梅山舊稱為“梅仔坑”,因為本地位於倒孔溪南岸的寬闊坑谷內,而且這一帶往昔是以梅花著稱,故有此稱。後來則改為“梅山”。
另有一説為:本地位處山腳地帶,為行旅必經之地,有人在溪畔築屋,販賣“米糕粥”,閩人稱粥為“糜”,乃稱本地為“糜仔坑”。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17、番路
“番路”之地名由來于本地恰位於通往阿里山曹族番社的要道之上,故有此稱。
18、大埔
大埔昔稱“後大埔”,因為在臺南縣東山鄉境內,有較早形成之大埔莊,因此本地之大埔改稱為後大埔,臺南縣者稱為前大埔,以資區別。“大埔”是潮州府下的縣名,因為本地初期的入墾者,大多從潮州府之大埔而來,移民們便將原鄉的地名移植於此,後大埔於民國九年時改稱大埔,而沿用至今。
19、阿里山
本鄉原名吳鳳鄉,為紀念康熙末年阿里山通事吳鳳而取之名。民國七十年改稱為“阿里山鄉”。
大林 大埔 中埔 六腳 太保 水上
布袋 民雄 朴子 竹崎 吳鳳 東石
梅山 鹿草 番路 新港 溪口 義竹
鎮域在嘉南平原之北部,石龜溪、三迭溪之間,東部為嘉義分割臺地之一部分。大林昔作大莆林街,因開墾初期一帶為廣大森林地帶故得名。又雲因往昔此地有來自潮州府大埔者之林地,故名。
鄉域在嘉義縣之東南角,地當曾文溪上源,為阿里山山脈西側並行南北雁行狀縱走之大尖山山脈地域。大埔原稱後大埔,因在臺南縣東山鄉境,有較早期形成之大埔莊,因此本地之大埔改稱為後大埔。臺南縣者稱前大埔以資區別。大埔係潮州府下縣名,因初期入墾者以客藉為主,乃以其家鄉地名移植於此。後大埔於民國九年改稱大埔;光復後襲用於鄉名。
鄉域分佈在嘉義縣東南部,北自赤蘭溪,南至沄水溪間。其最東部有阿里山西部南北縱走之雁行狀山脈,更西即番路沖積扇。本鄉鄉名取自鄉治中埔村。中埔地名由來對於鄉內南南東方之頂埔及東北方竹崎鄉境內之內埔之相對位置而命名。埔即未墾之埔地之意。
鄉域分佈于嘉南平原中部,北港溪與朴子溪間。鄉名由來于境內六腳、六南二村之舊名六腳佃,民國九年改稱六腳莊,光復後援之稱六腳鄉。明永歷八年(西元一六五四年)漳州府龍溪縣楊巷摘及陳士政二墾首,率眾入墾于鄉境,此地分予六個佃農耕墾,故得稱。
鄉域在嘉南平原之北部,朴子溪以南地域。鄉名由來于鄉治太保村。按太保舊名為溝尾莊,係王得祿之故里。王得祿于林爽文之役,募勇隨總兵柴大紀收復諸羅,清廷授予千總。嘉慶年間平定蔡牽之亂有功,詔任浙江提督。道光二二年(西元一八二二年)以病乞回鄉,十八年加太子太保銜,裏人將原溝尾莊改稱太保莊。
鄉域在嘉南平原中部,八掌溪之北,東南端為嘉義分割臺地盤結地域。鄉名得自水上村之舊名水堀頭街,民國九年取其意改稱水上莊,因在水圳之上源地帶故名。
鎮域位於嘉南平原之中部,鹿草溪下游南至八掌溪,西瀕臺灣海峽之地域。鎮治在鹿草溪南岸,西南臨鹽田地帶。布袋昔稱布袋嘴,因在鹽水溪口之北,內環抱一內灣,狀如布袋在其北岸突出尖嘴上,故名。民國九年改稱布袋,光復後沿襲之。布袋昔為濱外一小沙洲,其東方隔海為冬港,即今之新岑裏(舊名前東港)。後因海岸西展,終於與陸地相連。
鄉域在嘉南平原之北部,三迭溪與朴子溪(牛稠溪)之間,東部為嘉義分割臺地之一部分。民國九年將打貓街依其閩南讀音易以日語讀音近似之民雄(Ta-mio)。打貓係洪雅平埔族打貓社舊址,傳一帶為明鄭時期設鎮屯田之處,康熙年間之田契已有打貓街之地名出現。
鎮域在嘉南平原北部,朴子溪(牛稠溪)以南至荷苞嶼排水路兩岸地域。鎮名取自鎮治所在地名。朴子街區位於朴子溪南岸滑走坡,昔稱樸仔腳,民國九年改舊稱樸仔腳街為朴子街,光復後沿之。朴子腳之地名,由來于聚落創建於朴子樹之下,故得稱。朴子腳街在康熙年間,係位於牛稠溪口之河口港,稱為猴樹港,其南為荷苞嶼大潭(舄湖)之潮汐口,可從此經青峰關出海或航行,抵達倒風港舄湖與臺江舄湖內各港。
鄉域分佈在嘉義縣之東方,朴子溪(牛稠溪)及其上源赤蘭溪兩側地帶,其東界有阿里山西部南北雁行狀縱走之山脈,高度達一千公尺以上;其西麓為嘉義分割臺地,更西即番路沖積扇。竹崎舊名竹頭崎莊,因上坡處有竹根,故得稱。民國九年改稱竹崎莊,光復後沿襲為鄉名,鄉治在竹頭村。
在嘉義縣最東方,境內為阿里山山脈盤結地區,其最東端伸至玉山山脈之主峰部分。日據時期屬嘉義群蕃地,為曹族分佈地域。光復後設鄉,以康熙末葉阿里山通事吳鳳之名為鄉名,並無吳鳳之村莊名。鄉治設在來吉村,自稱Rarachi,來吉係其譯音,清代稱流流柴社,亦出自譯音,其原意不明。
鄉域分佈于嘉南平原中部,地當北港溪、朴子溪之出海處。鄉名得自現東石村之舊名頂東石莊。東石位於朴子溪口之北岸,明末清初,仍末浮覆,為猴樹港外之潮汐臺。嘉慶末年,有泉州府晉江縣東石之移民抵此,在浮覆地辟漁塭,在港灣內養牡蠣維生,而將故鄉之名移植於此。
鄉域在嘉義縣之東北部,境內最東部為阿里山山脈西側並行之雁行狀山地大尖山脈;其西麓為梅山分割地,境內有石龜溪、倒孔山溪、三迭溪西流,清水溪北流。梅山舊稱梅仔坑,因在倒孔山溪南岸,寬闊坑谷內,一帶以梅花著稱故得稱。民國九年改稱小梅;光復後更改為梅山鄉。
鄉域在嘉南平原之中部,八掌溪以北地域。鄉治在鹿草村,舊名鹿仔草莊,民國九年改稱鹿草莊,光復後鄉名沿襲之。往昔該地為鹿仔草茂生之地,因以名。按鹿仔草是桑科落葉喬木,其葉卵形,先端尖,緣作鋸齒,學名BroussonetiaKasinoki。依據《臺灣府志》:“鹿仔草即樁也,以其枝葉為鹿所嗜,因名之。”
鄉域在嘉義縣之東方,赤蘭溪、曾文溪上源,該地為阿里山山脈西側南北雁行狀縱走之大尖山山脈地區。地名由來于地當通往阿里山鄒族番社要道之上,故得稱。民國九年將番仔路莊改稱番路莊;光復後沿襲之,鄉治在番路村。
鄉域在嘉南平原北部,北港溪之南,朴子溪之北。民國九年將新港街改稱為新巷莊,以與臺東廳之新港莊(成功鎮)有所區別;光復後恢復新港之名。乾隆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二年)發生漳泉分類大械鬥,波及笨港街(今北港),且笨南港溪洪水沖毀店屋,於是原居笨南港之大批漳人避難東遷至此,形成一街肆,未幾發展成一大市鎮,百商雲集,因此謂之新港。
鄉域在嘉南平原北部,北港溪、石龜溪之南。舊稱雙溪口莊,民國九年改稱溪口莊,光復後鄉民沿之。雙溪口之地名由來于石龜溪與三迭溪會合處所建村莊故名。據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嘉義管內釆訪冊雙溪口街于道光年間發展成街肆。
鄉域在嘉義縣之西南隅,嘉南平原中部近海處,鄉域位於八掌溪之北,鹿草溪之南。以鄉治所在地義竹為名,二竹圍更改義竹圍,民國九年改稱義竹。義竹區在八掌溪,義竹圍之由來,即第二個環植竹樹之村莊,按西南相距約一.五公里處即頭竹圍。該地近海,冬季風力強,村屋多植竹樹為墻以防飛砂及禦盜。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