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製造業工種上新,“人才之渴”待解

2022-12-09 09:14:00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近年來,隨著製造業産業升級和動能轉換,一大批新職業蓬勃而起。但新工種的人才增長速度不及行業發展速度,勞動力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從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緩解“人才之渴”。
  “公司正處在擴張階段,設備到位了,良‘匠’卻難求。”作為晶片測試設備生産商,浙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對整合電路工程技術人員需求較大,令培訓總監黃楷然頗感無奈的是,雖然開出了萬元以上的月薪,這個新工種仍面臨“用工難”的尷尬。“以晶片測試應用和成品測試兩個崗位為例,目前在崗40人,缺口有150人。”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鐳射設備安裝調試員……近年來,隨著製造業産業升級和動能轉換,一大批新職業蓬勃而起,並陸續獲得“身份證”。農民工作為新時代産業工人,也紛紛成為新工種從業人員。但目前受限于多重因素,新工種的人才增長速度顯然不及行業發展速度,勞動力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重金難求“新工匠”
  用軟體勾勒電路圖、在微米級元件上精雕細琢、對成品優良率錙銖必較……一枚晶片的層層蛻變,蘊含著整合電路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去年3月,這一工種被人社部確立為“新職業”。黃楷然回憶稱,從2017年開始,晶片行業熱度驟增,整合電路領域“用工難”開始凸顯。“無論是設計、生産還是測試,上下游企業都在招兵買馬。”
  《中國整合電路産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到2023年前後,全行業人才需求為76.65萬人,人才缺口約為22萬人。“薪酬也隨之一路走高。以華東地區為例,新手工程師的工資在1萬~1.5萬元,熟練工可達到5萬元以上。”黃楷然透露。
  為了尋覓合適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在今年的“搶人大戰”中,陜西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將見習期工資上調了40%,還提供了員工宿舍等福利。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魯亞利告訴記者:“目前很難招到熟練工,新人進來,至少培養兩三年才能挑大梁。”
  如今,工業機器人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汽車、電子電氣、食品化工等製造業領域。數據顯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台,保有量達180萬台。
  “傳統單機生産模式下,一台機床就需要一位操作工,引入自動化生産線後,通過操控工業機器人,一個人可以管理十幾臺機床。”魯亞利表示,技術變革提升生産效率的同時,也對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只要會裝配工件就能上崗,現在不僅要掌握資訊化、工業控制知識,還要會使用自動化編程軟體和倣真軟體。“用工量變少了,但招人更難了。”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分析稱,在今年公佈的新版職業分類大典中,涌現了一批製造業新職業,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旺盛需求。然而在鐳射設備安裝調試、電氣電子産品環保檢測等諸多職業領域,人才緊缺問題制約了行業發展。
  人才培養“慢半拍”
  王霆認為,新工種的用工難題,一定程度上源於産學‘兩張皮’,院校人才培養遠離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黃楷然舉例稱,整合電路産業發展日新月異,但直到2020年底,“整合電路科學與工程”才成為一級學科。一些本科和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並非微電子科班出身。
  上海科技大學資訊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寇煦豐表示,最新的整合電路製程已經到了3奈米至5奈米,而部分教材裏的電晶體仍為微米級(1微米=1000奈米),滯後現象較嚴重。
  “由於設備昂貴,院校難以提供1:1還原的實訓環境,教學更偏向於理論,這一方面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另一方面使其對行業的認知存在偏差。”黃楷然説。
  職業之“新”帶來的另一重問題是,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不暢。王霆説,不少職業雖然有了“身份證”,但在工作內容、能力要求等方面,相關部門缺乏系統研究,業內也未達成共識,更談不上建立統一的人才評價體系。
  福州高意集團黨委書記王勁生告訴記者,在光學産業,鐳射設備安裝調試員等新工種尚未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如果有了技能標準,我們便可以據此構建薪酬體系、晉陞路徑,能夠極大提升勞動者的職業認同感和價值感,有利於企業留住新工匠。”
  記者發現,在人才供給本就不足的情況下,不少新工匠正在離開製造業。
  “長期在機器轟鳴的噪音中工作,手上沾滿飛屑和機油,機加工車間地面上,浮著一層鐵沫,走一步就吸一口。”魯亞利坦言,車間工作環境較差,同等收入下,一些工人寧可去送外賣:“由於對學習能力要求高,年輕人更能勝任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崗位,有時候剛剛培養到能夠獨立上手,人家卻辭職了。”
  多舉措破解“用工荒”
  “人才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化,讓新工匠不再迷茫。”王霆認為,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宣傳、科普,推動形成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也為學生選擇專業、職業時提供導向。另一方面,新職業技能標準的發佈需要提速,為企業和院校指明人才培養方向。
  王霆還表示,從短期看,企業可以通過“週日工程師”等柔性方式引進新工匠,充分共用人力資源,以緩解現階段的“用工荒”。從長遠計,要構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崗位操作説明書。
  為了讓整合電路人才更有方向和歸屬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從“助理工程師”到“專家”的5級晉陞機制,黃楷然告訴記者,公司對應屆生有3~5年的中長期培養規劃,形成了技術和管理雙向發展通道。
  這兩年,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開始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據魯亞利介紹,企業已經與20多所職業院校達成深度合作。其中,在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訂單班”,在寶雞技師學院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將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的人才培養前置,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提供實習實訓場所,學生畢業後有望直接頂崗。
  黃楷然建議,克服“産學脫節”,職業院校要兼顧“走出去”和“引進來”。既要派教師深入企業探訪人才需求,合作開展科研課題;也要邀請企業工程師走進課堂,為學生帶來前沿項目經驗。
  最近,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正著手改善車間作業環境。魯亞利如數家珍:“完善廠房內設施設備,更新裝配加工工具,添置電子測量設備……國家越來越重視的同時,我們企業也要改善軟硬體條件、減輕勞動強度,吸引更多新工匠入行。”(記者 陳曦)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