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陸學者:“26條措施”協助臺灣經濟轉型 增強臺企抵禦風險能力

2019-11-08 09: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大陸方面經商有關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26條措施”),連日來受到廣泛關注。持續且不斷更新的惠臺利民措施釋出,是大陸對臺大政方針行穩致遠的又一例證。

  有專家指,“26條措施”推動落實不僅對臺灣經濟轉型有幫助,亦增強臺資企業抵禦全球經濟動蕩風險的能力。

  連續兩年推出提供同等待遇的系列新政,被認為是大陸持續為“登陸”臺胞臺企增強獲得感的務實之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對中新社記者表示,“26條措施”與去年出臺的“31條措施”都是中共十九大報告涉臺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對臺重要講話精神的落實舉措,是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優先讓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具體實踐。

  張冠華説,這對於臺灣經濟充分利用大陸市場加快轉型升級、臺灣企業擴大在大陸的發展空間有重大意義。“26條措施”開放臺商臺企準入的領域,大多數屬於臺灣存在一定優勢、需要更大市場支撐和政策支援的産業。這些措施對臺灣企業和經濟而言“含金量”很高,對臺灣優勢産業充分利用大陸市場擴大國際競爭力有重大意義,有助於臺灣經濟轉型、出現新的增長點。

  過去一年多來,主要以出口生意為導向的臺商群體面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大環境,其轉型升級的壓力陡增。張冠華認為,“26條措施”在5G建設、迴圈經濟、標準制定等方面為臺資企業提供了重大機遇,相信亟待革新的企業在相關政策指引下能憑藉大陸市場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並逐漸擺脫低附加值的傳統生産,實現技術升級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不確定性挑戰。

  據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分析,從“31條措施”出臺後有關部委解讀可知,彼時相關論述已指明“31條措施”是大陸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的開端、絕非終點。“26條措施”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深化落實的新舉措,臺商臺企由此能更好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産生的影響。新政推出幾天來,臺灣工商界對其反映大多是比較正面的,認為各條措施的針對性很強。

  進一步開放大陸市場、為臺商在大陸發展提供更大動力,在盛九元看來是“26條措施”提出的重要意涵。其針對性、廣泛性、普惠性等特點實際上是給臺商吃下一顆定心丸。大陸方面所提出的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的概念,為進一步深化融合發展、打造共同市場提供了理論支撐。有了共同市場的基礎,兩岸雙方在經濟交流合作、共同抵禦外部經濟風險方面才會有高度的意願和能力。反過來説,“26條措施”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兩岸深化融合發展、打造共同市場描繪了前景。

  至於臺灣方面對於“26條措施”的抹黑言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晶華指出,臺當局的反應顯示其“陰暗心理”。在臺灣民眾利益與政黨政治利益之間,他們永遠是選擇後者。與大陸方面以雙方民眾共同利益為著力點的高瞻遠矚相比,兩岸的差距高下立判。

  張冠華亦表示,從中長期看,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取得實質進展,相當於將臺灣內部的企業市場腹地拓寬至大陸。一些臺企不用在大陸投資就可以直接把産品銷往各地。無論是“26條措施”還是打造共同市場,絕不是所謂“掏空”臺灣經濟和人才之舉,而是對臺灣的重大利好。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阻止兩岸交流與合作,阻止臺胞臺企享受大陸惠臺利民舉措,很可能倒逼這些企業和人才到大陸發展,“掏空”臺灣經濟和人才的反而可能是民進黨當局。(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