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道成騎著改裝後的第二代機械鐵馬。陳顯玲攝
村民靠在蘇道成工作室門口圍觀。陳顯玲攝
原標題:土發明家的異想空間
造直升飛機、製作機器人,騎“木牛流馬”上街……老農蘇道成這幾十年來一直沒消停過
南都記者陳顯玲發自湖北十堰
不少人好心勸蘇道成,你一個大能人,為啥放著錢不掙,去搞那些莫名其妙、異想天開的東西呢?
63歲的農民蘇道成並不解釋。今年1月中旬的一個午後,酒至微醺,他回家啟動機械鐵馬,晃晃悠悠地走開工安鎮街道,小年輕拿著手機拍照,發微博,幾小時後,網路上就熱鬧轉開了“湖北農民製造木牛流馬”的消息。
蘇道成家人發現,在還完纏繞半生的債務後,他一頭墜入了周圍人難以理解的科學異想世界:造直升飛機、製作機器人,騎“木牛流馬”上街,他宣稱要做大山裏的土科學家。村裏人圍觀著他的窘迫,但在一路尋找他的藝術策展人眼裏,他是“農村的達芬奇”。
兩代木牛流馬
蘇道成回到放牛的山坡,拿著錄影機去跟拍牛和馬走路
彎彎繞繞的湖北十堰大山深處,馬安鎮一條僻靜街道裏,蘇道成蹲在3米多高的鐵牛腳下,扭去電線的膠皮,把連著鐵牛底座的兩股電線纏緊,撕塊黑膠布裹上,小跑著去拉下電閘,“噗”,挂在外墻的電箱閃出火光,燒了。
圍觀的七八個村民哄笑起來,蘇道成緊閉著嘴。沉默的蘇道成想給遠道來的記者演示一遍幾個主要的發明,電線卻總是出毛病。在圍觀的笑聲中,他鑽進臨街敞開的工作室,在堆得滿當而雜亂的機器零部件中,搬出了最新研製出的“木牛流馬”,這是他的第二代“木牛流馬”。
鋼鐵焊接的“木牛流馬”,高約1.5米,長2米,有500斤重。蘇道成擰開馬背上的開關,翻身上去,馬的4條鐵腿開始走路,中間兩個輪子支撐著馬身,咔噠咔噠,鐵馬快速向前。快要碰到人時,蘇道成旋轉下手裏的方向盤,鐵馬會轉個大彎,變個方向。
這是蘇道成在看老版《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時受到的啟發,諸葛亮六齣祁山,自製木牛流馬圖紙,“木牛流馬搬運糧草甚是便利,既不飲水,又不吃料,晝夜運轉不停”。
“這個木牛流馬要是做成了,該有多方便啊。”蘇道成在十堰鄖西縣馬安鎮下川村長大,初中時半天上課半天放牛,他總幻想著有一天,能造一個木牛流馬,替代幹倆月活卻要放一年的黃牛,也改變大山裏農民肩挑背馱的辛苦。
僅出現在古籍上的木牛流馬,並沒有流傳下確定的製作方法和樣貌,不少民間的發明愛好者曾聲稱研究出木牛流馬。5年前,四川廣元木匠何多現展示了花5個多月造出的“木牛流馬”,可以平行可以爬坡。之後,湖南益陽南縣職業中專學校語文老師黃佑軍製造出木牛流馬,這是一種“撐桿驅動的輪式車”。
“我們現在有電,有柴油機、汽油機,很適合製作鐵牛馬代替耕地。”蘇道成開始製作自己版本的木牛流馬。去年春節,他在大年初一開始畫木牛流馬圖紙,看見古籍記載“形制如象”,他的第一代“木牛流馬”就是大象的樣子,長鼻子,蒲扇耳,反覆做了四個月,這機械大象不能前進,不是後退就是歪倒。
已經從村裏搬到鎮上的蘇道成,再次回到放牛的山坡,拿著錄影機去跟拍牛和馬走路。
“四腳走路必須一足抬起,三足支撐,才能平衡,抬右前足,左後足跟著踏步,然後左前足抬起,右後足跟著抬起,落地蹄音是4節拍……”他仔細觀察後找到改進機械大象的方法。
他騎著這頭只能向前、不能轉彎的機械大象,被十堰當地的記者拍下來,一張50×50像素的小照片在網路流傳。這張模糊的照片,吸引來三個85後的藝術青年,他們與深山裏的蘇道成,有了一次關於藝術的碰撞。
邊緣創作人
深山綁不住他帶著翅膀的奇思妙想
進山的路彎彎繞繞,麵包車需要不時大甩彎,26歲的陳福榮和25歲的鄒志恒、攝影師新橋,一路聽著法國蠢朋克電子舞曲樂隊的音樂,在2013年的夏天,一路繞過武當山去尋找騎著機械大象的蘇道成。
策展人陳福榮,師從被稱為中國抽象派畫家中的先驅者和開拓者丁乙,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上海藝術設計雙年展探訪“邊緣創作人”。
“他們不在乎自己是邊緣化的。蘇道成做的大象,身邊的人,全都不理解,他也不需要別人理解,就一直做做做。”見到做了幾十年機械發明的蘇道成,還有滿屋子的機械發明和雕塑,陳福榮覺得震撼,“來對了”。
“從動力裝置到飛機再到機器人,深山綁不住他帶著翅膀的奇思妙想。”陳福榮看到鐵馬雕塑,覺得那就是蘇道成的風格,冰冷的機械有力氣,也有著農民的審美。
蘇道成頭髮微卷,黝黑瘦削,腰背略弓,穿著舊毛衣,皮鞋佈滿裂紋和灰塵,從外表看,他和周圍的村人沒有什麼區別。但在唰啦一聲,拉起工作室的卷簾門,滿屋的機器零件在陽光下瞬間亮起來的時候,蘇道成的眼神裏仿佛也透出清明。戴上黑框眼鏡,伏案一手拿尺一手拿筆修正模型,他成了別人不能理解的“敗家子”。即使在親人眼中,經常通宵不眠畫飛機圖紙的他,也是不聽勸地掉進了一個沒用且費錢的科學陷阱,以致長年被債務纏繞。
在做出木牛流馬之前,他花了3年時間,做了4架飛機,扔進去10余萬元,最後飛機尾部起來十幾米,卻一頭栽了下去。摩托車的發動機帶不動這個鐵架子的直升機,聽説一台航空發動機需要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蘇道成暫停了“飛機夢”,開始了木牛流馬的研究。
在陳福榮看來,蘇道成做的機械大象也純粹就是好玩,“他説可以拿來耕田,也挺難的,我覺得他做這個沒有實際意義,完全陷在自己的想像裏”。
與蘇道成的大女兒的感受相似,“我爸之前幫別人做得更多的是農用器械,最近幾年我感覺側重個人想像的一些東西”。
蘇道成之前發明的耕地機,加上油就能推著挖地,一台機器頂幾個壯勞力的工作量;他發明的“看園機”看上去如同身披豹衣的野獸,擺放在菜園旁邊插上電就扭腰甩臀揮舞胳膊,嚇得麻雀野獸不敢靠近……
但當蘇道成把研究放到飛機、機器人還有木牛流馬時,冷眼和嘲諷開始襲來。機械大象被村裏人説成一點價值也沒有,但陳福榮卻覺得“很珍貴”,開始遊説蘇道成把機械大象運到上海參加藝術展,還差點被誤認為是騙子被蘇家親戚報了警,回憶起這個小插曲,陳福榮覺得挺好玩的,不過他最後還是説動了蘇道成。
土發明家夢
他們不懂主流文化藝術的審美,卻能創造出天馬行空的作品
運走機械大象的同時,陳福榮還選中了兩個旋轉書櫃。那是蘇道成20多年前做給自己用的。初中沒有畢業的他,高峰時曾經一年訂閱118種雜誌,大多數與科學相關,沒有地方放就做了旋轉書櫃。在策展人眼中,“鐵質的書櫃笨拙,但有著強烈的機械感”。
2013年12月3日,蘇道成的機械大象和旋轉書櫃,和來自15個國家的500多件藝術品一起,站立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四個月之久。
蘇道成帶上之前並不支援自己的老伴王賢蘭去上海看展覽,聽保安説起有幾十家媒體的記者拍了他的大象,大笑起來。
在機械大象和旋轉書櫃結束展覽被運回大山後兩天,他們又被轉運到廈門參加一個叫“錘子在與莊子”的綜合藝術展,除了蘇道成,展覽還請了來自河北廊坊的“風電汽車”發明者唐振平、吉林製作300多雙鐵手的孫吉發,以及來自福建漳州製作木雕的老人鄒合文……
這是一個有些邊緣化的展覽,因為展出的作品及其創作者,都不在主流系統所定義的“藝術與設計”之內。蘇道成在現場,用帶有濃濃湖北口音的普通話,向圍觀的人群介紹自己創作的初衷。
“他們幾乎都是生活在鄉村的農民,自發地創作或發明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物———機械大象、末日逃生球、風電汽車……他們不懂主流文化藝術的審美,卻能創造出天馬行空的作品;他們也不懂專業領域中的設計思想,所以能用獨特的態度去研究發明。”策展説明裏用這樣一句話説明蘇道成他們的共性。
事實上,曾經有一條路擺在蘇道成面前,他差點就走上了城市化的軌道,甚至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1970年3月8日,拿著雞蛋棉被的鄉親擠在蘇家院子裏,歡送蘇道成被縣教委推薦去武漢大學讀書。但當他趕到當地公社卻被告知,他的名字被換掉了,不用去上學了。更換的名字是當地大隊領導的兒子,18歲的蘇道成,在跑回家的山路上,放聲大哭。
結婚、生女,到水電站做維修工,改制丟工作,開維修廠,到供銷社上班,退休,在大女兒看來,沒有上成大學的蘇道成半生聽天由命,過著普通的生活。
“我直到2000年退休,才還清一身債務,可以圓我年少時想做土科學家的夢想”,蘇道成回顧半生,握緊的拳頭慢慢放鬆。據當地媒體報道,他數十年來發明和製作的機械有300多種,包括攪拌機、機器人、挖地機、起吊機、看園機、打磚機、炒茶機等。
“老蘇在我們這一帶很出名,誰家農具壞了都會想辦法修好,鄰居都很尊敬他。直到他開始造飛機,很多人説他造的只是擺設,他的錢在造飛機時也投得所剩無幾。”和蘇道成相識十多年的鄰居黃仕友説,那臺落敗的飛機就存放在自己的院子裏,放了快十年,早些時候剛被拆成一堆零件。
“還有人説,老蘇等你死後,把根雕石雕,還有飛機機器人,要挖個幾畝地大坑陪葬啊,你説多氣人。”蘇道成從上衣口袋掏出兩張皺巴巴的草紙,説自己把想法都寫出來了,打算交給所在的鄖西縣政府。
紙上寫著:“我最大願望,就是將我所有發明創造、智慧財産權等奉獻出來,在我縣七夕文化廣場建一個科技交流、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的鄖西牛人館,讓全社會有科學創意的有志之士來此一觀。”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