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2月30日電 題:浙江緊握改革“總鑰匙” 讓百姓生活更美好
記者 柴燕菲 趙曄嬌
浙江省長興縣泗安長崗嶺牧場轉制後,員工童鳴初流轉了90畝土地。帶著全家人,童鳴初整整開墾了5年,把樹苗插滿了整個山頭。後來,在當地宣傳部門的牽頭下,童鳴初成功聘用了5位苗木專家,成立了當地第一個農民研究所。經過多年發展,研究所建立了特种經濟林試驗園580畝,綠化苗木基地1200畝,還成為了浙江省香樟樹標準化栽培基地。
這是一個普通的浙江農民把握體制改革的機會致富的故事,也是浙江改革成果的一個縮影。2012年,浙江省GDP為34606.3億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連續28年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也位列全國第三。
“地上沒有大森林、黑土地,地下沒有礦産資源”,卻成為中國最有競爭力、最有活力的地區,浙江手中的這把“總鑰匙”是什麼?
“改革。”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多次明確提出:講發展、講改革,根本目的是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浙江改革發展成敗的標誌就是5477萬浙江人是否真正成為受益者。因此,改革必須守住“百姓增收、生態良好、社會平安”三條底線。
發揮藏富於民優勢 城鄉統籌助百姓增收
幾十年來,百姓增收始終是浙江改革的主要目的。浙江人的致富路始終與“改革”息息相關。
十年前開始實施的城鄉一體化改革至今仍在發揮效應。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城鄉之間的樊籬被削弱並逐步清除。農村人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日子不是一句空話。
以浙江欠發達地區——麗水為例,當地通過林權抵押貸款模式,促進森林資源流轉盤活和創業增收。林農憑著“林權IC卡”,就可以查詢所承包的每一塊山林的坐落位置、地形地貌等相關資訊,並可依此IC卡直接辦理林木採伐、林權抵押、林地流轉等手續。林農手中的林權證變成一張張“綠色信用卡”,活樹變成了活錢。活錢多了,林農們紛紛轉型,做小生意的,辦農家樂的,种經濟林的,做生態蔬菜專來戶的……
“2010年,我與當地林農達成1000多畝的林地流轉協議,投資建設香榧精品園,投資數額不菲。”麗水市龍泉上垟鎮的村民鄭自友率先嘗到了深化林改的甜頭。
據悉,截至目前,麗水林權抵押貸款餘額31.13億元,居浙江省首位,惠及林農20余萬人。
的確,包括林權在內的農村産權是農民增收的核心資源。
記者注意到,在溫州,一項突破性的農村産權改革正在進行中。溫州,歷來是浙江多項改革的先行區、試驗田。
該市規定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12類農村産權實現可在縣域內實現公開交易。
在這之前,溫州所轄的樂清市就開始了農村房屋“農對農”交易試點。近4年時間,樂清全市成交農房約4400多宗,其中跨村交易的數量約達一半。“
溫州市農辦農村金融處處長黃方雷表示,這對於盤活農民手中以土地為核心的“沉睡”資産、促進城鄉間要素自由流動、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階段,溫州將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力爭讓農房交易成為全國試點。”
通過農村産權制度和戶籍制度改革,解決了能進城的農民不願進城、想進城的農民進不了城的問題。隨後衍生的問題是:農民進了城,城市裏有他們的空間嗎?
為此,浙江將抓好新型城市化的平臺載體建設。一頭抓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個都市區發展,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使都市區成為城市化的重要發展形態和區域經濟的增長極;一頭抓中心鎮建設,使這些中心鎮成為集聚和提升産業的重要載體、承接農民轉移的主要平臺、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節點。
城鄉居民將借助城鄉統籌的東風,在新型城市化的平臺上,繼續在致富路領跑全國。
百姓期待生態良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浙江新一輪改革要繼續致富,但如以犧牲環境來代價,絕不是浙江的選擇。錢包充裕的浙江百姓對於生態有更多的期待和呼喚。
回顧往昔,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提出要處理好“兩座山”的關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地推進生態建設。到了這一屆黨委、政府,“兩座山”的理念已根深蒂固。
杭州市淳安縣就是處理好生態與經濟關係的一個示範案例。位於淳安縣的千島湖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後花園,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森林公園。
“來千島湖旅遊的人數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淳安縣委主要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今年7月底,杭州把淳安列為“美麗杭州”實驗區,對7個生態農業型鄉鎮取消工業考核,對23個鄉鎮全面啟動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實行一票否決。目的就是希望當地能夠抓好特色、科學發展,更嚴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更大力度發展生態經濟、更快步伐改善民生保障。
“我們每月都要對沿溪水質狀況開展檢查,密切關注水質變化數據動態。”淳安縣梓桐鎮黨委書記徐軍飛作為轄區“河長”定期都要檢查河道衛生狀況。
治水已經是浙江生態建設的一個關鍵性抓手。在浙江,治水被寄予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責。
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由於存在著認識上的不足和技術上的欠缺,對生態環境尤其是水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河網湖泊甚至處於亞健康狀態。2012年,浙江仍有32個省控地表水斷面為劣V類,31.7%的斷面達不到功能區要求。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污染相當嚴重。
經過廣泛調研,這一屆黨委、政府更加清晰認識到:在浙江這樣的水鄉,水變清是轉型升級最直接的一個標誌。只有把治水作為轉型升級最關鍵的突破口,才能真正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新路。
目前,被外界成為“最嚴”的水環境保護制度已經在浙江全省推開,並且初步形成了包含工業節水控源減排、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污水再生利用、全面實行河長制和考核制度等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治水機制。
不僅是治水,在建設“美麗浙江”的總目標下,浙江也不遺餘力地治氣、治城治鄉。
在全面推進治氣方面,浙江重點全面整治煤電、鋼鐵、化工、水泥等主要廢氣及煙塵粉塵排放企業,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抓緊研究使用光伏發電。在推進治城治鄉方面,浙江著力於“三改一拆”、“四邊三化”、雙清”行動。同時也堅持城市治堵、深入推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
群眾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有能游泳的河,有順暢的交通,生活在天藍水清美好家園中……這些都是民心所向,也是浙江省致力於解決的基本民生問題。
十年“平安浙江”顯成效 百姓生活富足安寧
改革讓百姓荷包持續增長,讓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浙江的執政者思考的不僅僅是如此,確保老百姓過上既富足又安寧的生活也是改革的題中之義。
具體的説就是要守住穩定的底線,不管怎麼改革、怎麼發展,社會治安不能惡化。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確保老百姓過上既富足又安寧的生活。
浙江社會的平安離不開“平安浙江”的打造。
2004年,浙江全省每人平均GDP接近3000美元,經濟社會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廣大群眾渴望人身安全、希望財産權和發展權得到更好保護,迫切要求擁有一個更加安全、穩定、和諧的環境。
當年5月,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設“平安浙江”的決定,標誌著浙江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實現了由“小平安”到“大平安”的轉變,“大平安”的範圍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
這是對民意的準確把握。斗轉星移,近十年的實踐證明,“平安浙江”建設已經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有力抓手、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夯實基層基礎的重要途徑、做好群眾工作的綜合平臺,成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這10年來,浙江省刑事發案、信訪總量、生産安全事故繼續下降。2012年浙江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達95.93%,連續9年走在全國前列,被公認為全國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現如今,人民群眾對深化平安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對於保障民生改善、促進公平正義的期待更為突出。
群眾的意願就是“平安浙江”的風向標,群眾滿意更是檢驗和衡量平安建設成效的根本標準。
“要堅持群眾對社會平安的需求導向不走樣,找準深化平安建設的切入點、著力點,努力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浙江省平安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多次表示:百姓富裕是浙江的優勢,也是創業創新的基礎,不管怎麼改革、怎麼發展,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要不斷提高,要繼續保持全國領先。不管怎麼改革、怎麼發展,生態環境和社會治安不能惡化,只能好轉。守住百姓增收、生態良好、社會平安這三條底線,全面深化改革,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浙江就能繼續走在改革發展的前列。(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