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中帶憂”,金融專家朱寧曾這樣形容他感受到的溫州金融改革現狀。今天,記者在浙江代表團也幾次聽到這樣的表述。
2011年9月,溫州“眼鏡大王”胡福林出國躲債,引發了溫州金融改革試點。而今,全國矚目的改革試點即將滿一週年,“溫州危機”卻開始了“第二季”。
2012年12月,以服裝聞名的莊吉集團出現資金鏈斷裂危機。它可説是溫州標桿性的民營企業之一。但莊吉船業遭到船東棄船,銀行又連續抽貸,逼得企業不得不向政府求援。
拖垮“眼睛大王”、“西裝帝國”的,往往是最後一根稻草。對前者來説,是貿然投資的太陽能;對後者來説,是負債造起的幾艘巨輪。
溫州政府不得不又一輪強硬出手。因為溫州眾多民營企業有互相擔保的傳統,如果莊吉船業倒下,牽涉的互保金額將超過300億元。
春江水未暖,鴨也先知。
從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至今,溫州小企業主陸序還在期盼民企春天的到來。
幾乎和莊吉集團危機同時,陸序身邊的一家小皮革廠,再也不開門了。“目前我們周圍的小企業,去銀行融資還是很難。”
面對民企的困惑,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市市長陳金彪也坦承,溫州民企依然有“兩多兩難”。這指的是:“民間資金多,但是投資難;中小企業多,但是融資難”。
“目前溫州金融改革還沒有見到多少成效,融資難問題仍未得到有效緩解。”一位溫州銀行界人士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溫州金融改革不單純是金融問題,需要國家制度、法律法規政策進行頂層設計。”陳金彪説。
這位金改的“大管家”,也有一肚子苦水。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我們想多建設村鎮銀行的網點,但目前規定主要發起人必須是國有銀行,民資才能進入。但是國有銀行都有自己的網點,從源頭上沒興趣、沒動力、沒義務幫民資發展村鎮銀行。這就需要制度上有所突破。”
更明顯的問題,還出現在金改要向民間資本開放的諸多領域。現在社會資本如果要辦醫、辦學,非盈利的機構要註冊為“民辦非企業法人”。
“這樣的機構很難能在銀行融到資,而且也看不到回報。”陳金彪説。
因此,溫州在金改中先行試水,做出了一些改變。
“現在我們把社會資本辦的醫院、學校等分為兩類:盈利的註冊成民辦企業法人,非盈利的註冊成事業單位法人。規定盈利機構可以抵押教育設施融資;非盈利法人可以抵押教育設施以外的融資,讓銀行評估認可。”陳金彪説。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民營企業家尤小平體會更深的,是另一個障礙。“在溫州金融改革中,叫得最響的是利率市場化,但國有銀行都不同意放開,這是金融改革最大的障礙。老百姓好不容易攢了一點兒錢存在銀行,卻趕不上CPI的上漲。”
要解決“兩多兩難”,陳金彪認為最重要的是規範制度,其次是加強監管。“我們對制度有四大體系的設計,比如建設民間資本管理中心、小微企業票據中心、金融法庭、金融總裁院等,幫民間資本趟出了路子。但是監管必須跟上,否則又是新一輪的鏈條斷裂風波。”
無論是民營企業家代表,還是溫州市長,都不能容忍金融改革成空口號。“不能形成溫家寶總理曾説的‘玻璃門、彈簧門’,看不見,又反覆無常。”陳金彪説。
尤小平對習近平總書記最近的一席話印象深刻:“很多同志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由於不懂規律、缺乏知識、缺乏本領,還是習慣於用老思路老套路……”
這位55歲的企業家幾乎是馬上把下句背出來了:“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
“改革是一柄雙刃劍,老的制度打破了,新的制度還沒形成。溫州企業的問題也是全國的問題,不改不行。”尤小平説。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