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價格跌幅位居全國第一,下跌幅度是第二位城市的兩倍多
伴隨著樓市調控持續收緊,今年的這個“金九銀十”,各地樓市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在聚集著國內最多炒房者的溫州,一度火熱的樓市在“倒閉潮”、“老闆跑路潮”等傳言之後更是信心大跌,最近已經進入價格火拼的狀態。
土地市場仍處冰凍期
去年下半年以來,溫州房價大幅下降,成交量則更是陷入低迷。其中,溫州二手房價格跌幅位居全國第一,下跌幅度達到了全國70個大中城市居第二位城市的2倍多。
以溫州公認的豪宅項目鹿城廣場為例,2011年二手房價格最高峰達8萬元/平方米,2012年6月攔腰斬斷下跌至2010年的開盤價4萬元/平方米,甚至有喊出3.8萬元/平方米的案例。再如溫州下轄的瑞安縣,2011年的房價曾“破四(萬)衝五(萬)”,號稱全國房價最高的縣,現在房價普遍下跌了1萬元/平方米以上。
與此同時,在樓市頂峰出讓的高價地塊也不得不選擇低價入市。樓面地價高達3.7萬元/平方米的溫師院地塊,部分沿河的排屋已經在封頂,此前曾試圖以5.7萬元/平方米的價格入市,但最終的實際成交均價卻只有4.6萬元/平方米左右。
有溫州的業內人士透露,由於市場低迷,目前溫州多數高端項目的成交價已經不及最初的開盤價格。這其中,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溫州老闆跑路”傳聞是一大原因。由於經濟壓力和信心缺失,許多人急於通過拋售豪宅來套現。
而樓市成交的走低,也使溫州土地市場陷入了整整10個月的冰封。從去年11月開始一直到今年8月,溫州土地市場就進入了市區住宅用地“零成交”狀態。而就在此前的2010年,溫州土地市場還處於沸騰狀態,2010年11月出讓的原溫師院地塊,其高達3.7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價即便在全國也堪稱鳳毛麟角。
作為以投資嗅覺而聞名國內外的溫州,樓市無疑是當地經濟的晴雨錶。在低迷的樓市背後,是民間借貸的全面萎縮和實體經濟的空前危機。
數據顯示,溫州今年1—4月財政收入分別完成67.7億元、50.7億元、29.0億元、37.3億元。1月同比增長3.7%,2月收窄至0.5%,進入3月、4月直接負增長,5月同樣為負增長。而今年上半年,溫州的GDP總量跌出浙江前三,增速更是位列全省11市之末。
自從去年信用危機爆發後,溫州惜貸情緒就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據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估計,目前溫州從事民間借貸的人較之前少了一半。今年民間借貸規模同比至少萎縮了400億元資金,而且呈現繼續萎縮的趨勢。
溫州一位民間放貸人直言,看似因為“企業倒閉潮”、“跑路潮”致使信用崩塌的溫州,實則也是受累于房地産。在過去的幾年間,很多企業家通過投資房産、土地和項目開發等形式參與到房地産市場中,如今樓市不景氣,無疑讓深陷債務泥潭的民營企業主無以自拔。
2009年的數據顯示,當時溫州上規模企業中,約有70%的製造企業投資房地産。2010年溫州市百強企業中,除2家房地産公司和6家建築公司外,有40多家製造企業涉足房地産開發。如今,隨著這些實業的資金鏈不斷緊繃,原本的多元化投資變成了累贅。
危機倒逼溫商轉型
面對樓市疲軟,溫州的民間放貸人已經不敢冒險做房地産等大收益、大風險的項目,轉而做一些借款額度不大且風險可控的小企業。由於這些小企業無法承受過高的融資成本,因而資金價格也明顯調低。有溫州放貸人稱,以前借款大多數是五六分每月,現在更多都只有兩三分了。
溫州的困境,事實上也正是中國式經濟的縮影。經營成本逐年高企,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溫州企業卻仍然停留在低端製造鏈條上,缺乏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只能賺取微薄利潤。而另一些溫州人則陶醉於資本運作的短期暴利,無心參與技術創新和産業的轉型升級,在經受樓市調控、民間借貸危機、實體企業破産等事件後,終於陷入今日的泥沼之中。
眼下,溫州人也在尋找新的出路。
一方面,溫州資本開始加速“走出去”以尋找新的財富機會。據周德文稱,溫州大約有20%的民間資本逐漸轉移到了國外,主要用於礦業投資和地産投資。
另一方面,溫州政府也不斷想辦法“引進來”,往本地市場注入新鮮血液。今年8月25日,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金彪在溫州市區地産投資推介會上,向全國地産商發出誠摯邀請。當天,溫州推出3220畝土地,幾乎是溫州市區過去幾年土地出讓的總和。
推介會上,10個地産項目被現場認領,雙方達成預簽約申請意向。溫州的土地市場開始破冰,但對於期待重生的溫州樓市乃至溫州經濟而言,這只是前途未卜的萬里長征第一步。(南方日報記者 牛思遠)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