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我校境內外學生創意創新素質,加強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創新教育交流,增進兩岸高校合作和友誼,為海峽兩岸創意産業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的大力支援下,“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論壇”于2011年10月21-24日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順利完成各項論壇各項安排,圓滿落幕。現把論壇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活動概況
(一)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華僑大學
承辦單位:共青團華僑大學委員會
華僑大學機電及自動化學院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
(二)論壇主題
未來·創意·合作——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的展望
(三)論壇內容
1. 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論壇開幕暨特邀嘉賓發言;
2. 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作品展;
3. 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座談交流會;
4. 閉幕式暨兩岸部分高校創意學院合作簽約儀式;
5. 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聯盟成立儀式;
6. 廈門市文化與創意産業觀光考察。
(四)嘉賓及代表出席情況
本次大會共有來自臺灣成功大學、中原大學、義守大學、東海大學、亞洲大學、明新科技大學、國立金門大學以及大陸的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集美大學、湖北工業大學、華僑大學等15所高校600余名師生參會。另外,共青團福建省委副書記蘭明尚等政府部門、企業界嘉賓30多人蒞臨論壇現場,十幾家國家、省市級媒體機構記者到會採訪報道。
(五)論壇日程表(詳見附件一)
二、論壇籌備週密科學,活動組織有序順暢
(一)領導重視,組織得力
本次論壇是我校僑務工作的又一個創新和突破,學校高度重視,賈益民校長、關一凡副校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學校專門成立了以關一凡副校長為主任的“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論壇組委會”(附件二),組委會共召開了五次籌備會議,對各項工作進行了科學認真的規劃,制定了詳細的任務分工。經組委會討論制定了“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論壇工作組設置及分工方案” (附件三),共設置了包括綜合會務協調組、財務後勤組、論壇會務組、創意作品展覽組、文秘宣傳組、參觀活動策劃組等在內的六個工作小組。
(二)前期準備充分,籌備工作有條不紊
1. 注重活動科學性,邀請專家學者為論壇把脈獻策。本次論壇的主題有較強的專業性,為提高論壇各項組織工作的科學性和與會嘉賓代表的認可度,我們專門邀請專家學者充實論壇組委會隊伍,對各項組織工作進行科學規劃。一是聘請我校美術學院譚永勝老師,設計論壇的VI(附件四),二是聘請我校建築學院姚敏峰老師對大學生創意作品展區進行專業布展設計,三是聘請我校機電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髙延輝老師對創意作品的布展進行科學規劃,四是聘請我校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張向前教授主持論壇報告會和座談會,五是邀請校黨委宣傳部協助聯繫各類媒體宣傳報道。
2. 明確邀請對象,科學規劃活動安排。把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論壇辦好並持續舉辦是我們最初就確定的目標,為此組委會非常重視第一屆論壇的每一個組織細節。首先在活動的組織策劃上,要體現活動主題的創新性、規劃的科學性、服務的週到性以及內容的專業性,活動策劃案的制定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方才確定;其次在參會對象上,儘量邀請兩岸比較有影響力的高校,這是首屆論壇是否有影響力以及對以後活動的開展能否打下良好基礎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活動規劃確定後,組委會精心製作論壇邀請函(附件五),並通過臺灣校友會、學校老師赴臺訪學以及專業教師向臺灣高校同行邀請等方式,向兩岸多所高校發出熱情邀請。儘管論壇同臺灣承辦的世界設計大賽有所衝突,但仍得到成功大學等七所臺灣知名度較高高校的積極響應及參與。大陸的西安交通大學、暨南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985、211高校也都踴躍參加。為提高論壇影響力,組委會並邀請省市各級政府部門領導、創意産業界企業家及新聞媒體等蒞會指導。
3. 強調服務細節,展現論壇組織水準。除對論壇組織各環節反覆進行討論,貫徹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外,組委會努力通過完善服務細節,提高論壇組織水準,如:為每個參會高校代表團專門配一名聯絡員(附件六),併為每個臺灣高校代表團配一張大陸電話卡,制定“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論壇接送機安排表”(附件七),向每個房間提供水果及溫馨提示,制定內容詳細豐富的參會指南,安排校園電瓶車等。
4.重視活動效果,主動策劃、落實可預見性成果。在預期成果策劃上,除努力營造各種社會宣傳影響力外,還重視兩岸合作內容上的實際構建,一是提前聯繫兩岸高校相關學院合作共建協議的簽訂,二是成立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聯盟,三是探討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的持續交流與合作機制。
5.努力提升宣傳影響力,打造兩岸高校交流合作新品牌。為保證活動影響力及可持續性,組委會非常重視活動預期成果的策劃和宣傳工作。在宣傳工作上,專門組織了一支論壇宣傳隊伍,從前期造氛圍的營造、活動過程中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的採集到後期的資料總結整理,均制定了詳細週密的工作計劃並責任到人(附件八)。
6.嚴肅經費開支,保證各項經費用到實處。為保證本次論壇專項經費用得好、用出效益、用到該用的地方,組委會對全體工作人員進行了嚴肅教育,確保每位工作人員嚴格遵守財經紀律,要求各小組申報經費預算,並成立專門財務組 對各小組的經費預算進行認真審核,嚴格使用方向及使用內容。對於外包給旅行社的參觀、住宿等費用,還邀請學校財監審當評委,通過招投標方式確認承接旅行社。
(三)活動過程熱烈、有序,成效顯著
1.接待工作:溫馨、週到
從接機到送機,從抵達到離開,在組委會細緻週到的安排及“一對一”志願者的全程陪同下,與會者充分體驗到組委會的熱情、週到,組織工作的有序、順暢。詳細週密的接待方案、熱情體貼的服務,確保了論壇工作的順利進行及與會領導嘉賓和代表愉悅參會,並在活動中建立了友誼,感受多元文化碰撞的魅力。
2.主題活動:豐富、實效
(1)論壇開幕式——簡單、隆重。10月22日上午,論壇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王源興國際會議中心召開,開幕式由華僑大學團委書記李庭志主持,共青團福建省副書記蘭明尚、華僑大學副校長關一凡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詞,來自海峽兩岸15所高校的近600名師生代表及創意企業界嘉賓、新聞媒體出席了論壇開幕式。
開幕式上,共青團福建省委副書記蘭明尚指出,創意産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産業,但目前高校對創意人才的培養滯後於時代的需要。他認為,福建與臺灣同根同源,高等教育應發揮在區域發展和兩岸交流合作中的高端引領作用,加強兩岸高校創意文化交流勢在必行。關一凡代表華僑大學向所有與會來賓表示熱烈歡迎,他在致辭中稱,伴隨知識經濟的到來,創意産業正成為全球經濟振興和迅猛發展的重要方向。本屆創意教育論壇作為開山之舉,借此形成長效合作機制,為兩岸創意産業和創意教育發展匯聚智慧,共謀發展。臺灣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陳歷渝博士代表參加論壇的臺灣高校對論壇主辦方表示衷心感謝,並期待兩岸之間在未來有更多的文化産業交流合作。華僑大學學生代表劉夢瑤在發言中“讓個性飛,讓創意活,讓傳統的圍城倒,讓自主創新的精神高揚”的宣言彰顯了當代大學生追求創意的激情與熱血。
(2)專題報告——生動、啟迪。開幕式後,華僑大學校長助理曾路教授、臺灣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陳歷渝博士、新格品牌機構董事長蘇曉東分別作主題報告,就《創意無極限——創意的6Ws》、《創意不能學——臺灣高校的創意教學》及《一點就好——文化創意産業的經營心得》等幾方面進行專題報告。三位特邀嘉賓的報告內容豐富、語言生動且富有啟發意義,讓與會代表和老師、同學們深受啟迪,加深了大家對創意的認識和參與創意的信心。
(3)創意作品展覽——豐富、創意。22日上午,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作品展在華僑大學鄭年錦圖書館剪綵開幕,共青團福建省委副書記蘭明尚及華僑大學副校長關一凡等為作品展剪綵並觀展。本次作品展共展出臺灣成功大學、義守大學、東海大學、亞洲大學、明新科技大學、金門大學以及華僑大學等15所高校師生的創意作品150余件,內容涵蓋創意模型、技術、概念、生物設計及建築區域、建築系統、數位插畫、交通系統概念設計等多個領域,其中不乏國際大賽獲獎作品和已申請專利的作品。 一個個充滿創意、功能新穎的設計作品,一幅幅圖文並茂、生動翔實的展覽海報,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兩岸高校創意教育的部分成果,彰顯兩岸大學生的無限智慧及其對創意的熱血追求,體現大學生敢於創新、面向未來的精神風貌,吸引了眾多師生的駐足觀看、互動交流。
(4)創意教育座談會——嚴肅、展望。10月22日下午,兩岸高校專家學者、企業界、新聞界及相關政府部門嘉賓齊聚華僑大學廈門校區,進行創意教育座談交流。座談會圍繞“創意?創新?創造”的“三創教育”展開討論,兩岸學者分別從本校在創意教育方面的實踐與差異化進行了熱烈探討,對論壇的召開給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寶貴意見。參加座談的嘉賓都表現出對進一步增加兩岸高校在創意教育方面交流的願望和熱情 。
(5)閉幕式暨兩岸高校合作簽約儀式——收穫、期待。22日下午5:00華僑大學王源興會議中心G204,帶著收穫與對下屆活動滿懷期待,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教育論壇圓滿落幕。閉幕上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和華僑大學美術學院、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和華僑大學建築學院分別進行合作簽約。臺灣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主任蔡明欣、華僑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陳清,臺灣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陳歷渝、華僑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申曉輝,分別代表各自學院簽署合作意向書。來自海峽兩岸15所高校的代表見證簽約。雙方將開展包括教學及研究等項目在內的學術與文化合作,促進教育與科研資料交換、推動教研人員和學生交流、進行教學和課程合作、舉辦學術研討活動等。
(6)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聯盟成立儀式——友誼、希望。兩天的廣泛交流中,兩岸高校大學生建立了深厚友誼,懷著對創意的追求以及對友情延續、鞏固的願望,參會大學生自發成立“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意聯盟”(附件九),並在閉幕式上舉行了聯盟成立儀式。聯盟主題“共點創意激情,共繪未來美景”體現了與會學生代表的收穫與憧憬。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