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 正文

手機耗電太快怎麼辦?專家給你支招

2014-12-02 09:2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智慧手機為什麼耗電量大,該如何增加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這些都成為了手機用戶共同關注的話題。

  硬體、功能、使用習慣是導致手機耗電快的主因

  “這個社會給女人的安全感越來越少,以前覺得安全感是一個承諾,是過馬路時緊握的手,如今能給我們安全感的是出門時口袋裏的錢包,手機顯示的滿格電。”在新城某私企工作的汪女士向記者自我調侃道,出於工作原因,汪女士需要經常到異地洽談業務,對她而言,手機電量滿格甚至超過了錢包的重要性。

  “前幾年用手機三四天才充一次電,自從換了一部智慧手機後每天都得充電,遠途出差的時候特別不方便。”汪女士表示自己用的手機是一體化機身,不能更換電池,在外界沒有電源的情況下只能靠充電寶充電,而之前買的幾個充電寶充電速度慢、體積大,出門攜帶非常不方便。

  記者在採訪調查中了解到,不少購買過手機充電寶的市民表示在日常出行中並不會隨身攜帶充電寶,但大部分市民表示會隨身攜帶手機充電器,以備隨時充電。於是,問題來了,是什麼原因造成智慧手機耗電量大呢?

  據專業人士介紹,首先,手機硬體的變化是導致耗電量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這幾年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手機內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單核手機到雙核手機,一直髮展到八核手機,手機運算速度的提升也意味著需要更強的電力。同時,手機螢幕也紛紛向著大屏發展,從3.5寸到現在的7寸,巨大的手機螢幕也是造成手機耗電量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次,功能增加造成耗電增加。現在的手機發展已經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移動網際網路世界,WIFI、藍芽、高達百兆的4G網路、海量的應用軟體,這些功能的使用無不需要電力的支援,尤其是在手機上觀看網際網路視頻、玩遊戲等行為,異常耗費手機電量。

  最後,手機用戶沒有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也是耗電量大的重要原因。手機智慧化意味著可以同時啟動多個任務,不少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沒有及時關閉後臺程式,導致多個後臺程式同時運作,手機後臺在持續高強度運作的過程中,耗電量自然就會加大。

  就像這個例子一樣,一個流水線工人不間斷工作只能持續3小時,就會筋疲力盡;但是,如果每工作半個小時休息10分鐘,就可以連續工作5小時。

  手機用戶需養成良好的省電習慣

  “我有時候一整天都沒有用手機,為什麼這麼快就沒電了?”周女士表示自己對手機依賴不大,平時很少使用手機,而手機依舊耗電量大,這讓她感到困惑。為什麼在不使用手機的情況下,手機依舊耗電量大?在日常使用中該如何省電,增加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

  專業人士告訴記者,不少手機用戶都存在這個誤區,認為不使用手機,手機就不會耗電。其實,在智慧手機出廠時,經常會內置不少後臺應用程式,因為用戶沒有養成及時關閉後臺應用程式的習慣,導致後臺無用應用在一直運作,這樣不僅會在不知不覺中消耗手機電量還會導致手機運作變慢。

  尤其是安卓系統的程式,很多都支援自動更新,無論從耗電量還是流量的角度而言,專家都建議關閉自動更新,使用手動更新,因為自動更新的後臺程式耗費了較多電量。另外,網路保持線上也需要耗費一定的電量和流量,例如QQ、微信等實時通信軟體,如果不需要的時候,建議關閉WiFi或者3G網路,這樣也可以節電。

  在手機螢幕方面,經過一系列的測試對比試驗,研究人員發現深色壁紙要比淺顏色的壁紙更省電。因此,專家建議廣大手機用戶在選擇螢幕壁紙時可以選擇深色靜態壁紙、儘量將手機螢幕亮度調低些,到剛好能保證正常使用為佳,同時將手機待機與休眠時間儘量設置為最低。

  在聲音優化方面,一般情況下應該儘量把電鈴調低,如果在戶外怕聽不到,可以關閉聲音,只調振動,然後放置口袋中,這樣可以感受得到手機來電,不過震動也屬於耗電大戶,在可以聽得見鈴音的前提下應儘量選擇打開聲音,關閉震動。

  在工具使用方面,可以通過一些工具軟體幫助我們優化手機節能,使用起來更方便,用戶可以通過各類軟體市場或者官網進行下載使用。

  另外,雖然以上各種手機優化對節能來説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對手機節能有一定的理念,最保險最有效的辦法,當然是為手機配備移動電源或者備用電池,這樣可以根本上解決旅行中智慧手機電池不耐用的問題。

智慧手機耗電太快 專家支招教你省電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