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夏季達沃斯年會上,就電信運營商和微信誰“壟斷”的問題,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和北大教授張維迎之間展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對“壟斷”這頂帽子的敏感,對微信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商挑戰的焦慮,充分説明瞭電信運營商目前的困境及網際網路發展對電信業的影響。
電信市場的問題究竟是準入還是壟斷
在討論中,張維迎先給電信運營商戴上了一頂“壟斷”的帽子。他指控電信運營商的理由就是:中國對電信市場準入實行嚴格控制,使得中國基礎運營商目前僅為三家。
這樣,儘管李正茂辯稱三家運營商進行著激烈的競爭,而張維迎卻稱之為市場共佔,而非競爭。這種市場共佔是什麼含義,爭論中並沒有對此概念予以明確。實際上,任何市場上都是競爭者在同一個市場中競爭,這是否也是競爭者一起進行市場共佔?
壟斷意味著運營商可以自行其是,消費者及競爭對手不能對其構成有效制約。目前,中國任何一家電信運營商都沒有這種市場地位。從中國郵電一統電信市場到中國聯通的成立,直到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的形成,中國電信市場實際上已經引入了競爭。在電信改革推行以來,三者之間大打特打價格戰、爭相推出相關服務,直到最近蘋果手機爭奪戰及終端行銷政策比拼等等,都説明電信運營商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市場準入阻礙了發展電信業需要更多開放
的確,市場準入會影響競爭的程度。市場準入完全開放的時候就會有完全的競爭,而在電信市場中引入競爭的過程就是逐漸放鬆市場準入的過程。但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放鬆市場準入實際上是破除之前的壟斷,並引入競爭。
目前,根據資本所有權性質進行的資本準入壟斷尚存。但這和是否競爭無關,主要是針對競爭主體資本性質進行的法律控制,是一種市場準入的設計。目前基礎電信服務還是國有資本為主體的公司,對包括民營資本和外資等其他種類資本的準入,還進行著嚴格的控制。其中,對外資實際上已先於民營資本進行了某種程度的開放,並在加入世貿組織所作承諾中予以確認,並在頒布的相關條例和部門規章中予以體現。而對民營資本,儘管看到國務院出臺的有關文件,並沒有在基礎電信服務領域對其進行實質開放。這樣一種市場準入制度就構成了對民營資本的歧視。
理論而言,在市場準入上對民營資本的歧視影響著電信市場的競爭水準。無論從業務模式及發展方向而言,電信市場中存在著管道與內容的融合趨勢。因此,實踐中,各國對外國資本進入電信市場還存在或明或暗的限制。儘管如此,對本國民營資本進入電信市場予以限制,在制度設計上不可能符合比例原則。
基礎電信服務需要大量的投資,資本市場固然可以解決國有資本為主體的電信基礎服務商融資需要,但嚴格的市場準入條件阻礙了民營資本作為主體投資基礎電信運營商,這在某種意義上妨礙了電信市場進一步發展,意味著電信業的開放進程並未完成,電信改革尚需進一步深入。對此,除了政府的表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相關制度對之予以推行,並對其中各方面的利益予以平衡。
我國電信業開放的背景和歐盟相似,都是從國有壟斷逐漸進行市場化。根據歐盟的經驗,競爭法(此處指狹義的競爭法,即對反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在電信業予以完整實施前提就是電信業開放制度的確立。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在這種情形下,實施競爭法就會免去可能自己反自己的法律困境,並在國有壟斷到競爭過渡中充分進行各種利益的平衡,以避免對行業造成不必要的衝擊。
李正茂指責微信“壟斷”是傳統電信對現實的無奈和擔心
在第三代移動通訊成功商用之前,最後一公里問題是困擾電信業競爭深化的老大難。儘管競爭在電信業其他領域都暢行無阻,不存在技術及商業上的障礙,但最後還是要面對只能有一根電話線接入消費者居所的尷尬局面。
在電信基礎運營商與消費者之間,憑藉對接入用戶居所這種“最後一公里”設施的控制,電信網路還是維持了整個電信服務重心仍然由電信運營商控制的局面。用戶雖然對電信服務商有選擇權,但其接收的服務形態及其品質還是由電信基礎運營商予以控制。對此,競爭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予以充分考慮。這也就是1984年美國聯邦法院在分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時對地方貝爾公司市話壟斷權予以承認的原因。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美國《1996年電信法》及歐盟《開放接入指令》才對電信市場中主導網路提供商設定了轉售、元素非捆綁及互聯互通義務,以在承認最後一公里現實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促進競爭,並在此基礎上推動電信業的發展。
但是,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的發展改變了整個電信市場格局。
第三代移動通訊的成功商用徹底改變了這樣一種局面。換言之,喬布斯借蘋果的iPhone模式顛覆了這一切。在iPhone模式下,運營商僅僅提供了資訊通道和基本的語音和數據服務,而消費者主要借助蘋果公司綁定在iPhone手機上應用商店提供的網際網路應用享受著種種個性化服務。突然,電信運營商發現,消費者所接受服務的形態及品質並非其所控制,而是由消費者借助應用商店的應用軟體組合自主決定而形成的。傳統IT行業突然從消費者層面侵入電信業領域,將消費者從運營商的控制下徹底解放出來。這樣,傳統電信運營商失去了對電信服務的掌控,消費者的權力(不是權利)大幅擴張。
這種消費者權力的擴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用戶終端製造商突然對電信運營商的成功運營體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對蘋果的追逐充分説明瞭這一點。其中,聯通和電信為了推廣蘋果手機,對其提供了大量的補貼,從而對當年的業績造成了沉重的壓力。這在之前是不可想像的。另一方面,大量大大小小的網際網路公司通過推出各種應用軟體吸引電信用戶的注意和垂青。這裡有許多動人的成功故事,比如“憤怒的小鳥”和“湯姆貓”。
技術的融合不可避免地出現對電信運營商現時提供業務進行替代的應用。之前的skype是一例,而以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則是最新的一項應用。這些應用的成功推廣威脅了傳統電信運營商的語音及數據業務,對其生存和發展都構成了巨大挑戰。這裡,李正茂對微信“壟斷”的指責更多的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奈和擔心。
給微信冠以“壟斷”之帽並不能解決電信面對的創新威脅
未來消費者將越來越多地從第三方應用中獲得令自己滿意的服務,而不是相反。同樣,“壟斷”這頂帽子,不是甩給微信就可以解決傳統電信運營商面對的威脅。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的應用有替代傳統電信業務的功能。對此,傳統電信運營商得與之共存,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之道。這是全球電信運營商的任務,而不單單是中國電信運營商。
徹底歸於管道化對於整個電信業及未來通訊的發展將是沉重的打擊,傳統的電信公司必須面對這項挑戰。實際上,中國移動不是沒有機會。其“飛信”曾幾何時是用戶津津樂道的應用,但其在第三代通訊時代故步自封,使得微信迅速成為中國移動自己及傳統電信運營商最有力的挑戰者。
其實,這項挑戰並非傳統電信運營商所獨有。傳統的IT公司也面臨著這項挑戰。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的笨拙使得微軟失去了以前的市場地位,其推出的手機作業系統在市場上面對谷歌和蘋果的擠壓。曾經的IT業界風雲公司未能抓住移動通訊提供的機會,風頭不再。
而就微信而言,其成功也是來源於騰訊對其所並購張小龍團隊創造性的支援和信任。這樣,網際網路應用市場給所有人帶來了挑戰。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意。
超越“市場份額”和“壟斷”簡單思維推動電信業改革
在急速發展的網際網路領域,優勢市場份額在很多情況下説明瞭一家運營商的成功,而不是相反。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局面只是説明行業競爭程度的激烈。在這種競爭下,對市場領導者的競爭就體現在對領導權的爭奪和市場領導者的更替。
與傳統的行業不同,網際網路推動下的IT業資本門檻低、創新門檻高。今天一個市場領導者也許享有著90%的市場份額,一旦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者通過創新取得殺手級應用和商業模式,市場局面立時陷入改朝換代的局面。從雅虎到谷歌,從蘋果的風頭無兩到谷歌安卓系統的迅速崛起,都説明IT企業競爭的激烈性和殘酷性。
這提醒我們,面對創新市場,不要輕易談論壟斷。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壟斷。法律永遠不會比市場高明。反壟斷法的研究者和執法者惟有對市場謙遜以對,對其他法律價值和理念採取包容的態度,才能真正推動市場競爭的發展和消費者福利的改善,從而在法治條件下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拋棄給別人戴帽的衝動,鼓勵自由研究和爭論,謹慎進行制度設計和相關執法,也許是推動電信業進一步改革、實施反壟斷法的最好路徑。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法學所)
背景連結
張維迎與李正茂:中移動與微信誰壟斷
9月12日,2013年夏季達沃斯在大連召開。作為大型國企,在論壇上,中國移動顯然成了眾矢之的,一些嘉賓在談論環節與中移動的代表、執行副總裁李正茂激辯,斥責中移動的壟斷行為,並且指責幾大運營商是混戰,不是競爭。
在互動環節,為了調節氣氛,央視主持人芮成鋼開玩笑地問李正茂:“現在微信發展起來了,中國移動是不是很沒有安全感?”
李正茂説,在微信出現之後,中國移動完全沒有産生不安全感,微信是一種新的業務形態,中國移動更願意與它開展競爭與合作。結果,張維迎聽了這話迅速發話稱:“要合作就必須打破壟斷!”
李正茂很激動地反駁張維迎説,中國移動不壟斷。李正茂覺得,消費者斥責中移動,其實中移動也很委屈:“大家總是給我們扣‘壟斷’的帽子,其實國內三大運營商的競爭非常激烈,在校園市場的爭奪簡直是白熱化。中移動的市場份額大約是三分之二,確實比較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壟斷。”
接著,李正茂把矛頭轉向了騰訊的微信,他説,現在誰不用微信,微信才是壟斷。
張維迎顯然很不贊同,他斬釘截鐵地説,中移動就是壟斷!“壟斷是政府在某些行業不允許企業自由進入市場。幾大運營商之間不是競爭,而是混戰,中國移動就是壟斷。”他表示。
主持人芮成鋼稱“與主題不合,趕緊回到討論”,打斷了幾位的談話,不過李正茂很激動地補充了一句:“我要對壟斷這個話題好好跟張教授説一説。”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