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 正文

兩通信巨頭業績兩重天 華為發巨獎中興高管降薪

2013-01-22 09: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昨日,華為公司CFO孟晚舟披露年度業績預報,華為去年凈利潤1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這是華為首席財務官首次公開對外披露業績預測。而且,華為與中興通訊的年度業績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鮮明對比。前天晚上,中興通訊發佈業績快報稱,2012年度預計虧損25億元至29億元,公司已經宣佈撤換管理層以及裁員舉措。當前全球主要的通信設備廠商僅有五家,行內判斷全球通信設備商只有三家能夠生存下來,華為排名第二,中興位列第五,後者面臨著“淘汰”的危險。

  華為凈利潤同比增33%

  中興通訊在去年創下了歷史性的虧損紀錄。前晚,中興通訊發佈的2012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12年可能將虧損25億元至2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1.35%~240.77%。據悉,該公司預告去年第四季度營收較上年同期下降約18%,主要是因為國內部分系統合同簽約延遲、終端收入下降,部分國際項目工程進度延遲等綜合影響所致。

  為此,中興通訊對內部管理層進行大調整。幾天前,中興通訊發佈公告稱,“同意不再聘任謝大雄先生為公司執行副總裁,不再聘用倪勤先生、武增奇先生及王家然先生為公司高級副總裁”;而隨後,又傳來中興通訊印度公司高層調整的消息。中興通訊還實行了一系列的裁員舉措以及高管集體降薪50%。

  相對中興的低迷,華為交出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華為公司CFO孟晚舟披露,華為2012年全球銷售收入預計達到22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凈利潤1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

  華為公司透露,預計員工獎金總額是125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38%。部分公司高層自願放棄年終獎,所以公司2012年度獎金總額比2011年提升了38%,關於華為是否有足夠資金支付如此巨大數量的獎金,公司CFO孟晚舟説,華為目前資産負債率65%,截至2012年12月31日,賬面上有125億美元,足夠用來員工分紅。另外,華為已獲得了330億美元的融資額度,華為的資金保證足夠。

  中興通訊轉型太慢

  同樣是國産設備商巨頭,面臨同樣的市場大環境,都不斷地在海外拓展,為何光景如此不同?

  昨日, 電信專家付亮對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是全球市場環境不景氣,通信設備投資都在減少,位居前列的華為、愛立信的日子相對好過一些,而中興通訊排名第五位,受到影響特別大。而華為很早就敏感地意識到運營商服務市場的機會,跟隨了愛立信的轉型,並且,華為在消費者和企業市場也得到較快發展。數據顯示,華為運營商業務銷售收入約1603億元,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約484億元,企業業務收入約115億元。

  另一方面,中興通訊決策有所失誤,過於看重業績,拿到了一些“並不健康”的訂單,為了進入全球主流運營商市場,犧牲了短期盈利造成損失,去年該公司進行了大幅度減值,去掉減值後的業績總體還在預期範圍內。他認為,這跟管理層有關係,四五年前,中興通訊發展太順利,有些鬆懈,公司的戰略定位並不清晰,形勢判斷也不準確。(記者薛松)

  華為和中興2012年業績預報對比

  華為:

  收入預計達22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凈利潤1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

  中興通訊:

  收入較上年略有下降,上年實現營業收入862.54億元人民幣;預計2012年虧損25億元至29億元,同比下降221.35%至240.77%。

  專家預測:今年形勢仍然嚴峻

  預計中興通訊今年的日子“仍不好過”,付亮認為,兩家公司的去年業績並沒有超出預期,實際上並未恢復到2010年水準。其中以中興通訊形勢更為嚴峻。

  雖然中興通訊實施了由“衝規模”向“保利潤”的戰略轉變,但中興通訊的整體風格是穩健和不激進,難以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華為和中興都在進入終端市場,多屬於運營商定制機,長線産品且毛利率不高,短期內想賺錢很難。

  他認為,2013年市場整體形勢仍不容樂觀,需求嚴重不足,投入還比較小,可以預見,華為和中興今年還面臨比較大的經營壓力,業績不會好看。在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市場考驗,不論是需靠賣子公司造血的中興,還是交出不錯成績單的華為,都需加快轉型的步伐,把目光轉向即將到來的4G和運營商服務市場。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