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南部高山之上,曾有多座安置大陸老兵的農場。數十年後,這些公營機構變換了角色,成為民眾包括大陸游客消暑探幽的勝地。
近日,中新社記者應邀體驗有“臺灣九寨溝”之稱的武陵農場。一場夏季常見的瓢潑大雨拍打著山間樹木,幾隻獼猴蹲在路邊的圍桿上望著來客,屋檐下彩蝶休憩在消防栓上。
這裡曾是臺灣少數民族泰雅人的世居地。上世紀50年代,為建成第一條貫穿中央山脈、連接起臺灣東、西岸的中橫公路,1萬多位退伍的大陸老兵被動員參與此項艱難、浩大的工程。幾乎同期,安置退伍老兵的8座公營農場之一的武陵農場成立,遠離家鄉的軍人轉事農耕,開發公路沿線資源。
50多年後,除了嘉義、高雄及花蓮的3座農場轉為民營,專責辦理退伍軍人事務的臺灣當局“退輔會”仍直接經營其他5座。
滄海桑田,當年大陸來臺老兵親手開墾的山林與土地,如今正轉型為兩岸遊客嚮往的風景。
武陵農場春有漫山花海、夏有甘甜果蔬、秋有火紅楓葉、冬有皚皚瑞雪;還有“蔣公行館”(蔣介石消暑住所),可觸摸歷史。
“如今,農場非常重視文化包裝。”武陵農場副場長王金標告訴記者,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採摘水果或是觀摩茶葉製作,有多種體驗式消費産品。
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轉型,將農業與觀光業結合發展。“農場希望以有限資源,在老兵安置、産業經營、觀光旅遊和環境保護方面兼籌並顧,永續經營。”王金標説。
和武陵農場同處臺中市和平區的福壽山農場,在轉型時也找到特色——嫁接植物多。例如,一棵結出形態各異小果實的“蘋果王”,特別引人注目。場長李清彬告訴記者,此樹經過多次嫁接,遊客可在同一棵樹上看到43個蘋果品種。
因同名電影而被大陸民眾熟悉的魯冰花(學名“羽扇豆”),原先只有單一黃色,如今因蝴蝶帶來不同物種花粉,已開出了紫色、粉色、黃白相間等各色花朵。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清境農場,可愛的動物是吸引遊人的法寶。數百頭綿羊點綴著這裡的高山綠地。遊客可以親近綿羊,還可以欣賞到每天舉辦的“綿羊秀”(剪羊毛)和馬術表演。當綿羊在短時間內被剪毛人褪去“外衣”,當騎士和全臺灣最大的馬匹精彩演出時,原本寧靜的山間傳出陣陣驚嘆聲。
隨著慕名前來的遊客日益增多,為保證旅遊品質,有些農場開始考慮限制遊客人數。例如,武陵農場的櫻花季設置了每日入場人數6000人的上限。
據了解,農場的轉型還在探索中。在保存既有自然風光的同時,他們也在嘗試適當開發娛樂項目。
在沒有都市汽笛聲的武陵農場裏,除了大自然帶來的“交響樂”外,雨夜能聽到《落雨聲》、《酒幹倘賣無》、《愛拼才會贏》等閩臺民眾耳熟能詳的閩南語歌曲。
農場負責人説,在繁星閃耀的日子裏,遊客們喜歡在露營區裏“安營紮寨”看星星;而下雨天,則會有人在賓館的卡拉OK廳裏,用歌聲表達愛意、發泄憤怒,亦或感傷往昔,直到遠處燈火闌珊。
然而,不管他們幾時入眠,第二天清晨的鳥鳴聲,會如往常一樣準時喚醒夢鄉中的人。(完)
[責任編輯: 楊麗]